部落冲突中的军事原理 #F1420

yevon_ou [水库论坛] 2017-12-03

部落冲突中的军事原理 #F1420

 

 

上一篇#F1400中的原理好像写得太浅了,后台骂声一片。

好吧,我们继续。

 

 

 

一)惨败

 

上一节我们讲了"非对称作战"可以无脑胜利,走到哪里,全都是熠熠战神。

但是在真正的对手之间,往往是"对称作战"更多一点。

普法战争能打赢,才算是真本事。

 

如果说《海岛奇兵》是一个小儿科般的游戏,

则《部落冲突》就是成年人的玩具了。

 

 

《海岛奇兵》其实是一个很不均衡的游戏。它太简单。

因为简单,所以有很多必胜的战法。例如一个非常流行的流派,"医坦流"就是利用坦克的超远射程。躲在角落里削。

削完了一圈,再往里一圈。

这样一点点推进,几乎可以无脑清图。

 

 

但是《部落冲突》与此不同。部落冲突中,没有这种长程兵种,也没有特殊逆天的偏科指数。射程都调得很均匀。

难怪他"全球第一"手游的荣誉。

 

 

在玩部落战争时,我一开始用的是"屌丝兵"。

屌丝兵是什么,是野蛮人和弓箭手。

 

野蛮人其实很强。各项指数都很高。和巨人胖子也并不差多少。

关键造价低廉,造兵速度又快。

在最开始六本,七本的时候,全靠野蛮人打天下。 

可是等我升到八本之后,部落里开始"部落战"了。

具体的意思,就是和人类对战。打编组。

一场大战打下来,才知道自己有多弱。

 

 

大家差不多的兵力,我去打对方,完成度10%

对方打我,同样的炮台,完成度100%,全灭。

 

这样连续打了很多场,俺逐渐在思索。

为什么在"对称战争"环境下,双方的兵力相差无几。而结果可以差这么多。

 

 

 

二)批次

 

首先,我总结了一下,俺为什么输。

通过再三的回放,我发现我绝大多数的兵,都是死在"在路上"的。

 

好比说你有200个兵。你在后方拼命地点啊点。满头大汗终于把200兵派下去了。

这200个兵,拉成了5厘米屏幕。

分成了很多排,20人*10排,一排排倒在了敌人机枪下。

 

 

我以前读书,我是不知道有"行走时间"这个概念的。

20000人的大兵团,印象中是"点状"的。好像没有时空的距离。

而事实情况呢,历史会战中的20000人,前后可以延绵十几里。

"锋线"最前面一排,也就几十人而已。

 

当你真正打仗时,屌丝兵不停地向前,对方的机枪不停扫射。

打完一个,再来一个。

你是一批批送死。

哪怕兵力再多十倍。你也填不满。

 

 

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时,很多文人震惊。为什么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帝国,会被一支区区3000人的远征军打败。

事实情况是,你人数哪怕再多。你也是分批上的。就象屌丝兵一样,一轮轮倒在枪口下。

 

赤手空拳的百姓再多,战场也无法达到饱和。

而英军一旦上岸,就是一只"火刺猬"。

火药武器组成的密织火力网,是不可能靠人力来突破的。、

 

 

 

三)胖子

 

下一次的进步,经高人指点,我会学了使用"胖子"。

就是那种血很厚,打不死,扛在前面的肉板胖子。

 

以前,你用200个野蛮人都填不满的机枪炮台,用胖子轻易搞定了

 

胖子有什么用呢,胖子其实也不是很强。

论血槽,也就相当于野蛮人的五倍。

平原上格斗,胖子是肯定打不过五个野蛮人的。

 

 

可是"攻城战"的时候,胖子比五十个野蛮人还有用。

因为胖子可以扛住,一直扛到贴近炮台。后面的嫩血部队,无论是法师,还是弓箭手,可以火力输出。

 

以前二百个野蛮人都打不下来的堡垒。靠"胖法"轻松就可以啃下来了。

只要我方也可以火力输出,而不是傻傻地死在路上。

这就不是"非对称性压制",而是"对称战争"。

 

鸦片战争中,只要清军可以贴近英军火力输出。

那么哪怕再多十艘船,也不够打的。

 

  

"胖子"事件,互相印证,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军事中,"高阶部队"如此重要。

一支军团,混进去几只高阶部队。其战斗力不是相加,而是奇迹般相乘。

 

譬如说,令各国头疼的"游击队"问题。

游击队的战斗力并不弱。使用AK47,在丛林地带,战斗力翻倍。

 

哪怕在平原上遭遇战,游击队面对"正规步兵",也是毫不逊色。

至少是可以格斗的。

 

 

可是,你纵观二战之后史书,从来没有游击队"进攻"城市的。

在古史上,民兵叛乱,烽火连天。往往已经几十万流民叛军了,可就是有几座"大城"啃不下,在战略上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为什么。

 

 

因为游击队缺乏"重型攻坚武器"。战斗力,绝对不是一维的。也绝对不是加法的。而是要讲搭配的。

游击队如果进攻"大城"。就象屌丝兵打炮台一样。被一层一层地收割。

 

游击队只有AK47等轻武器,这些武器,射程又近。伤害又低。

在正面堡垒战中,防护薄弱的游击队,还没来得及开枪。就被城墙上的建制武器成片杀伤了。

 

 

你一定需要"重炮"。或者"重坦"。

数量不需要多。哪怕象李云龙,有一门意大利炮,打县城就不是同一个难度数量级。

 

 

 

四)攻坚

 

知道了自己弱项在哪里,再要看别人强项在哪里。

在对战中,能打出良好成绩,二星(灭大本营)以上的,我觉得他们套路可以概括为"突破---扩散"。

 

 

譬如说,"部落冲突"新手上路时,常常有千辛万苦,打掉敌人二个炮塔堡垒。但是收获却不多。没抢到什么金币,也没揣掉老巢。

而在高手手里,有时候兵力不多,造了一半出门,收获却极其丰富。

 

 

我想了很久,最终想明白,"军事"这玩意,其实象一个蛋壳。

我们都知道现代军事,他有"硬壳",有机枪碉堡,有混凝土炮台,有永固型工事。

 

但是另一方面,任何军事机构,也有"软壳"。

包括但不限于:弹药库,油库,飞机库,物资仓库,人员营房,师指指挥部。

 

这些"软壳"往往没什么防护力。只要一支小分队突入,就可以造成非常大的破坏。

但是"软壳"却非常地有价值。无论弹药库,油库,炸了都足以改变战局。

 

通常情况下,软壳是被硬壳包起来的。

 

任何一个军事机构,他总是把钢筋混凝土,冷冰冰的"碉堡"放在外围。

这些碉堡,往往很硬。啃掉碉堡需要大量物力,还需要人命去填。

但是"硬壳",却没有什么缴获。辛辛苦苦打掉一个碉堡,或许就缴获几罐头沙丁鱼。

 

 

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要取得辉煌的胜利,关键在于"打破硬壳,直取软囊"。

我以前看"二战史",一直不明白法国军队是怎样被消灭的。 

 

二战法国为什么会走投降这条路?

**御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453863/answer/254269911

正面逻辑是,法国军事上已经撑不下去了;反面逻辑是,投降也没那么不可接受。

到敦刻尔克结束的1940.6.4,荷兰和比利时都已经投降,英军两个师(12、23)被歼灭。

而法军到此时阵亡了大约5万人(确数好像是49784),总损失了30万,看起来不多。但北线的18个师一半损失掉了,一半打乱了编制、丧失了装备撤往英国,短时间内同样没有战斗力;中线的18个师,连通德军一路扫荡的各军区的后勤、机关人员,一部被歼灭、剩下的大部分则陷入了溃散状态,丢失了装备,丧失了抵抗意志,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短时间内同样无法恢复战斗力。这些溃散和丧失装备的部队包括法国最精锐装甲部队:三个轻机械化师(DLM)和四个预备装甲师(DCR)。所以,到"红色方案"发动时,法军只能以不足70个师来应对德军压上来的135个师,当然没有胜算。

 

时至"巴黎战役"结束,短短的一个月,法国已经损失了36个师。而且基本都是"全歼"的,连番号都被消灭了。渣都没有剩下来。

 

我们知道,讲二战的故事,就一定不能避免希特勒德国的"闪电战"。

在最早的时候,德军闪电突击,钳式夹击,法国波兰一败涂地。

 

但是,为什么"闪电战"就能全歼敌军。

为什么一旦"突破",立刻就是整军全歼。

这些问题我想破了头,也想不明白。

 

法军手里也有坦克机枪。而且他们固守本土。躲在非常完善的壕沟堡垒之中。

你哪怕硬攻,也需要很多个月时间。

怎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之内,"全歼"一百万的军队。

 

 

这个疑问,一直到我打了很久的COC,才隐约地想到。

因为德国使用了三倍的兵力,他们把所有的坦克集中起来,"狠啄"。

 

好比一个硬蛋壳,狠啄把你凿开了。

尽情地吃里面的膏肓。

 

 

在二战初期,只要德军可以狠狠地撕开第一道防线。

后面就是弹药库,油库,粮草,营房,甚至师指。

 

把这些东西都灭了,前线的部队,一般都只有三天的补给。

我只要绕过你。三天一过,弹尽粮绝,你还不是要乖乖地投降。

 

打COC,你找一堆精锐部队在前面猛冲。

撕开缺口后,跳进去一个邪恶矮个子法师,慢悠悠杀人放火。岂不快哉。

 

 

到了二战后期,所有国家都学乖了。

普遍采取了"复合阵地"购置第二第三道防线。

粮草弹药,也不扔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又或者是牺牲效率,分散放置。

 

这样,德国"闪击战"的效果就大大减低了。

甚至在库尔斯克战役,纯粹和苏联人玩起了力的比拼、

 

 

(未完待续)

 

 

 

[email protected],2017年12月3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