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so的文章《淘宝会后悔封杀微信吗?》被转发到圈里后,引起了讨论,陈军恩的点评特别精彩。
以下内容是知识星球精华贴,“cao的小密圈”中的精华帖,摘录到这里,只是为了方便我个人的查阅。
如果您需要使用这些材料,请与caoz联系,见文末。
Carter:
曹大说得对,这位老前辈的眼光确实不咋滴。 在朋友圈看到。第一次发帖就撕人,罪过罪过。
陈军恩 : 转:
今天有个口径,是说微信在2017年产生了超过1万亿人民币的交易额,其中3000亿是流向了淘宝。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因为微信和淘宝互相屏蔽的关系,淘宝的链接其实无法在微信内打开的——也就是不能像腾讯支持的拼多多那样实现流量闭环——在很多时候需要把商品信息复制粘贴到淘宝的客户端或者第三方浏览器进行下单。
也就是说,在已经遭到人为抑制的情况下,从中国最大的社交应用通向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的曲折路径,依然是人满为患的场面。
在整个2017年,淘宝的GMV是多少呢?大约是2.5万亿人民币,来自微信的占比是12%,超凶。
不过这种情况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都不乐于见到:对于前者而言,流量入口要么需要掌握在自己手里(UC),要么需要足够分散容易管控(淘客),由竞争对手钳住分发上游,毫无疑问有着绥靖的风险;对于后者而言,即使已经再三设限,用户还是会在必要的时刻选择横跨平台逃离自己营建的生态,红杏出墙的原因只能归咎于墙内性能力不足。
于是腾讯和阿里除了在零售这个正面战场上拼刺刀之外,投资方向也是有意识的瞄准对方的腹地,从京东到唯品会到每日优鲜再到拼多多,腾讯的资本吃相基本上属于狼吞虎咽,只要能够产生消费类交易的,一个都不放过,而阿里面临的窘迫则是社交产品的存货并不像电商产品那么多,能买的对象很少,虽然微博和陌陌都有所染指,但是基本上很难达到控制的程度,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的在内容产品这个类别里买买买,最后形成了阿里大文这个版块。
从这个角度来讲,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的分水岭也呈现出来,尽管双方都会追求资产增值,但是来自巨头的战略投资会在业务层面更加渗透——比如腾讯的技术团队会在滴滴遇到麻烦的时候派驻下去加班加点的解决问题——而且不太会像普通VC那样严格遵守退出周期,或者换句话说,战略投资者期待收割的回报,是被投资对象怎样回头带动自己的核心业务,扮演多个外部发动机的角色。
Ray Dalio在他那本畅销书里是这么说的:「如果你把目标只设定为明知自己能实现的东西,你的自我要求就太低了。」
陶&TAO : 到底是谁先屏蔽了谁,有可靠证据不?我几个亲阿里的同事说是腾讯联合百度先封了淘宝链接
caoz回复陶&TAO: 淘宝先封了微信,然后微信立即封了淘宝,后来淘宝解封微信也没用了。然后淘宝开始想办法从微信薅流量,优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