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大而不倒》:次贷危机的生死时速

发布日期:2018-07-27 14:41:14 +0000


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掘金影视-No.2


《大而不倒》:次贷危机的生死时速


作者:戴老板

数据支持:远川研究




电影《大而不倒》 (Too Big to Fail) 是一部HBO出品的纪实性电影 ,根据著名记者和 作家Andrew Sorkin的同名畅销书改编而成。电影讲述了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联合救市的全部过程。


在正式开始这篇影评之前,我们先来欣赏电影中一个回味无穷的片段。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首都灯火辉煌,烟花璀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电影主线的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 Hank Paulson 前来出席开幕式,在与中国老朋友合影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保尔森的外孙女Willa,金发蓝眼,非常可爱,站在保尔森夫人Wendy的旁边。一位中国工作人员,想给小姑娘一面小小的中国国旗,合影时让她挥舞着。事实上,在奥运会期间,每个人都在挥舞着小国旗,这个举动并没有什么政治意味。


但保尔森却大为紧张,想从小孙女手中夺过国旗,但小姑娘却死活不撒手,保尔森只好让妻子把孙女抱走,并没有参与合影。在随后的晚宴上,他向中国朋友解释道:“媒体拍到我孙女在我旁边挥舞着中国国旗,这不太好。”中国领导并不介意,表示理解。



但这段小插曲没有结束,接下来的对话才让保尔森冷汗直流。这位领导先是向保尔森问起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情况,在金融危机之前,中投公司大量购买了“两房”债券。保尔森连忙向中国朋友保证了两房的安全,不过领导话锋一转,告诉他:


俄罗斯人来找过我们了,提议联合起来暗算你们。


领导的原话如上图中的字幕。保尔森听完后,表情凝重,久久说不出话来。领导随后笑着说,“我们礼貌性地拒绝了。”保尔森僵硬的脸才放松下来。但在说这句话之前,领导又说了一句听起来不起眼,实际上却精彩无比的话:


你们国家背负的沉重负债,是你们的一处致命弱点。(The amount of debt your country carries is a terrible vulnerability. )



这句话,以及这段插曲,在当时看可能并不起眼。但是从2008到2018,十年过去了,再倒回头来看中美这些年债务数据的变化,你就会感受到这句台词暗藏的彻骨讽刺。



1. 危机肇始


保尔森在2008年8月8号来北京参加开幕式,是为了履行他一年前向中国老朋友们的承诺。他从泥潭般的救市工作中,硬挤出来几天时间。实质上,在他来之前,美国金融市场就已经开始走向崩塌。


电影《大而不倒》并没有展示金融危机是如何诞生的,但在片头,巧妙地用了几段真实新闻画面,来厘清了危机产生的脉络。首先,电影把美国金融监管的放松,追溯到里根总统时代。



接下来出场的是克林顿总统,画面中展示了他签署《金融服务法现代化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的场景,这条法案推翻了大萧条期间出台的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最终导致金融机构的“大而不倒”。



随后出场的是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他的原话是: 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单纯为了监管而监管。 他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后的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监管的消极态度,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布什总统当然也不会缺席。他在任期间推动的提升住房自有率运动,导致了美国房价的非理性上涨,而前述几位对监管政策的放松,为这种非理性推波助澜,最终酿成金融危机。



接下来便是新闻媒体关于次贷危机的报道,著名财经主持人如Maria Bartiromo和Erin Burnett等依次亮相。其中美女主播Burnett的这段播报讲出了保尔森面临的尴尬境地:作为财政部长,保尔森要加强监管应对危机,而这些措施,是他在做高盛CEO时极力反对的。屁股决定脑袋。



在用这些新闻镜头概括次贷危机的来源之后,电影映入了雷曼兄弟位于曼哈顿的总部,这栋大楼是从摩根斯坦利手上买来,线条刚硬,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23日。



电影出场的众多人物中,可以简要的分成两派:代表华盛顿的政府监管人员,和代表华尔街的资本大鳄,后者直接造成了金融危机,而前者要在风暴中拯救岌岌可危的金融市场。主要角色包括:


华盛顿方面: 来自美国政府的监管团队(不全是常驻华盛顿)主要有四位,其中包括: 美国财政部部长 保尔森 (Henry "Hank" Paulson),美联储主席 伯南克 (Ben Bernanke),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 盖特纳 ( Tim Geithner ),美国证监会主席 考克斯 (Christopher Cox)。


从左至右依次为真实人物的保尔森-盖特纳-伯南克-考克斯


上述角色,在电影中分别由William Hurt,Paul Giamatti (金融剧《亿万》的男主角) ,Billy Crudup,Peter Hermann饰演。从电影人物和真实人物的对比来看,HBO在选角方面的确非常精准,演员扮相贴近本尊,他们的演技也非常出色。


从左至右依次为电影中的保尔森-盖特纳-伯南克-考克斯


华尔街方面: 也有四位主要人物,其中包括雷曼兄弟CEO 富尔德 (Richard Fuld Jr.),高盛首席执行官 贝兰克梵 ( Lloyd Blankfein ), 摩根大通CEO 戴蒙 ( Jamie Dimon ),摩根斯坦利CEO 约翰麦克 ( John Mack ) 。


从左至右依次为原型人物Fuld,Blankfein,Dimon,Mack


上述角色,在电影中分别由James Wood, Bill Pullman,Evan Handler和Tony Shaloub饰演。跟扮演华盛顿官员的同行一样,这些演员也都是老戏骨,把华尔街投资银行家们的傲慢、贪婪、恐慌和果敢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左至右依次为电影中的Fuld,Blankfein,Dimon,Mack


第一个出场的雷曼兄弟CEO富尔德,他正盯着彭博终端,看到自己家的股票一天之内下跌了21%,自己则损失了9000万美元。



这个后来被全美国唾骂的投资银行家,讲出了这部电影的第一句人物台词:


Motherfucker!



2. 拯救雷曼


拯救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防止金融危机蔓延,是保尔森和财政部团队,在2008年上半年首要的任务。


亨利·保尔森(Henry "Hank" Paulson)是高盛集团前任的CEO,跟我上篇影评的主人公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同姓,两个保尔森在金融危机中都大放异彩。亨利·保尔森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华拥有最顶级的朋友圈,他于2006年5月出任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


雷曼CEO富尔德本来是高盛CEO保尔森的死对头,但在保尔森荣升部长后,两人私下交流才密切起来,变成朋友。在电影里的一开头,富尔德被股价暴跌重创之后,便给保尔森打电话,请求他帮忙撮合巴菲特投资雷曼,以充实资本和提振信心。


巴菲特经过研究,要求获得总价40亿美金,单价为40美金/股的优先股,并要求分红为9%。雷曼股价当时在37块左右。富尔德觉得出价太高,条件苛刻,痛快地拒绝了巴菲特的开价,并表示:



电影对这些真实事件发生的时间做了一些打乱,笔者在此不再逐一纠正。实际上,富尔德拒掉巴菲特是在3月份,而非5月份,而且他随后用更便宜的价格拿到了40亿美金的融资,这让他喘息了一段时间。


但很快,研究透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各路投资人,开始大规模做空在这个领域玩的最大的雷曼。除了我们上篇影评中的那些大空头外,著名投资人, 绿光资本 董事长大卫·埃因霍温(David Einhorn)也是其中之一。在一次行业会议上, 他公开唱空雷曼,表示:


雷曼的首席财务官Erin Callan,在财报电话会议中,使用了24次“强大”、14次“伟大”、8次“难以置信”,但事实上,她完全没有解释财报里对CDO(担保债务凭证)亏损的隐藏。


到了2008年6月,雷曼的一季度财报发布,单季度亏损高达28亿美元,股价继续暴跌,空头们大获全胜,富尔德只好开掉了两个亲密高管,并谋求向韩国发展银行筹资。这家银行的CEO是雷曼的前员工闵裕胜,他准备以雷曼账面价值的1.25倍来收购,即每股20-25美元。


此时雷曼的股价已经跌到了15.57美元,因此这个价格已经很有诚意了。但在谈判的紧要关头,本来应该隐居幕后的富尔德不甘心,打断谈判会议,喋喋不休地建议闵裕胜用1.5倍的账面价值来收购,这让闵裕胜十分反感,最终拂袖离去,留下了目瞪狗呆的富尔德。



韩国人退出的消息传开后,雷曼股价第二天暴跌45%,收盘7.79美元。现在对资助雷曼感兴趣的,只剩下了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和英国的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白芝浩(Walter Bagehot)说过: 每一位银行家都清楚,当他不得不证明自己是可信的时候,无论说的多好听,市场都会坚定抛弃他。 富尔德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将陷入这种陷阱中。


美国银行所忧虑的,主要是无法准确估计雷曼的地产业务到底值多少钱,富尔德认为值300亿美金,但有人觉得一分钱都不值。因此,美国银行希望美联储和财政部站出来,替雷曼的不良资产做担保,但保尔森坚持政府不参与,理由是政府已经资助过一家了(指的是贝尔斯登),不能再无休止的替银行家买单。


对此,银行并购专家 ,素有“华尔街巫师”之称的JC·Flowers公司创始人Chris Flowers评价道:



为了打破这种“刚兑”预期,保尔森的属下通过媒体,给美国银行传递了这么一个信息:政府不会再掏钱给你们的交易担保了。听了这个消息之后,美国银行的收购团队在会议室打起了俄罗斯方块,他们意图很明确:政府要是不出手,我们就不买了。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 盖特纳 ( Tim Geithner )马上打给保尔森,质问他为何这么轻率,并指出:我们迟早要给替雷曼买单,并告诉他: 我们选择无多了,就别自设藩篱了。 意思是,都已经这样了,还要啥节操呢?



可见,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早在1999年,我们的财政部就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一口吃下了国开行、四大国有银行的1.39万亿元坏账,后来在2004年和2005年又继续接盘,效率和速度是美国人的100倍。


事实上,保尔森任职高盛CEO时,曾帮助剥离完坏账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而且高盛还直接持有工商银行的股权,大赚特赚,对这些门道很清楚。阻碍他这么做的,是“ 花纳税人钱给金融机构买单 ”这种行为在美国是禁忌。于是,他想出了另外一个方法:


把华尔街其他银行的CEO聚在一起,逼他们出钱,给雷曼做担保。


这个方法并非蠢招。事实上,华尔街每家 投资银行 都清楚,万一雷曼倒闭破产,他们自己也会蒙受巨大损失。因此,让他们通过“众筹”的方式,来给雷曼的地产业务担保,让美国银行或者巴克莱顺利完成并购,理论上非常可行。


此时留给雷曼和保尔森的时间都已经不多了,在经过几番折腾后,雷曼已经面临严重的偿付危机,到了2008年9月12日星期五,股价跌倒了3.77美元/股,这离3月份巴菲特40美金的报价,缩水了超过90%,如果并购雷曼的方案不能在周六周日两天内做出来,等待雷曼的只有破产。


因此,保尔森在周五收盘后,紧急通知华尔街各大投行的CEO,前往曼哈顿自由街33号的 纽约联储 大楼开会(这栋大楼的金库里藏有超过600亿美金价值的黄金)。他则掏自己腰包定了一架私人飞机,拉上财政部和证监会的官员,从华盛顿飞往下着暴雨的纽约,开始了拯救雷曼最后的努力。



决定全球金融行业命运的一群人,在2008年9月的第二个周末聚在了一起。



3.  生死时速

2008年9月12日下午6点45分,保尔森、盖特纳和考克斯,并排穿过纽约联储大楼空荡又冷清的走廊,走进了坐满华尔街投行CEO的会议室里,挽救雷曼的最后努力开始了。



盖特纳主持会议,他告诉在场的人:“雷曼已经没有任何周转资金了,下周一之前如果拿不出方案,雷曼一定会破产!”他将所有的CEO分成三个组,分头探讨拯救方案。证监会主席考克斯打扮体面,大谈特谈“救雷曼就是爱国”,CEO们无不面露嘲讽,还是保尔森比较直接,他赤果果地威胁道:



第二天,CEO们紧锣密鼓的商量拯救方案,此时美林证券的CEO约翰·塞恩(John Thain)坐不住了,他知道假如雷曼破产,下一个就是美林。实际上,在激进经营方面,两家公司 半斤八两, 雷曼的杠杆率是31:1,而 美林的杠杆比是27:1。因此,塞恩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准备撬走雷曼的交易。



早就对美林证券有意向的美国银行,迅速跟美林达成了收购协议,保尔森知道后,对其表示支持(毕竟能救一家是一家)。在电话里得知救星被撬走后,富尔德暴怒。



此时留在场内的,就只剩下巴克莱银行了。在周六晚上,巴克莱已经拟订了一整套收购雷曼的方案,唯一的障碍就是330亿美元的有毒资产,他们需要拿到其他华尔街银行的担保。


电影展现了一个细节,在周日早上,高盛CEO贝兰克梵跟同事走进美联储,同事“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再承受这么一天。”贝兰克梵的回应精彩绝伦: 你是从奔驰车上下来,去纽约联储;而不是从希金斯快艇下来,去奥马哈海滩。 (注释:奥马哈海滩为诺曼底抢滩登陆的阵地之一,希金斯快艇为运兵船)



可见,中美两国的金融从业人员都一样,一有点儿事大呼小叫,嚷嚷着说要过苦日子了。


在周日的会议上,摩根大通的CEO戴蒙挺身而出,打破僵局。这位华尔街银行家里的第一帅哥,率先拿出10亿美元的真金白银,并劝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跟进,这两家公司最后同意跟进,并带动其他家银行,最终达成了对雷曼的担保方案。



电影没有跟读者讲的是,类似的会议和场景已经出现过一次。在1998年,总资产超过1000亿美金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陷入危机,美联储召集各大银行开会,地点同样在纽约联储大楼的会议室,参会人数比这次多,甚至连皮椅都不够坐,只能搬折叠椅进来。


那一次,美林证券的CEO埃里森率先打破僵局,出资2.5亿美元,来挽救LTCM,富尔德当时已经是雷曼的老大,不情愿地掏了1亿美元。而10年后,美林和雷曼都变成了被救助的对象,摩根大通的戴蒙扮演了10年前埃里森扮演的角色。


所以,金融行业就是个怪圈,破事总是在重复。


达成协议的保尔森喜形于色,迅速让各个团队商定巴克莱并购雷曼的各种细节。但这种喜悦只持续了几个小时,他们就得到了巴克莱的监管机构-英国金融监管局的通知:英国方面不同意,不过即使同意,巴克莱也需要提前30天来征得股东同意。



这几乎等于立即判了这次并购的死刑。保尔森打了无数电话,找了无数人,最终还是没法绕开英国的法规。最后他恨恨地说:“英国人耍了我们。”在纽约联储闷了两天的银行家们更是怒火冲天,他们指责保尔森等人没做好准备工作,就急着向他们刮钱。



跟同行CEO感受到的愤怒不同,富尔德现在只能感受到绝望。在巴克莱并购方案被判死刑后,雷曼也同样被判了死刑。长达半年的拯救已经宣告结束,等待这家158年历史的老牌投行,只有破产一条路了。



4. 海啸来袭

2008年9月15日周一,雷曼兄弟宣布破产,金融市场一片哗然。


刚开始,媒体对政府不救助雷曼,还持肯定态度,股市开盘反应也相对温和。但很快,事件开始重创信贷市场,股市暴跌,投资者纷纷撤资,各大银行开始资金紧张,金融危机开始演化成雪崩。



在电影中,保尔森络绎不绝地接到不同方面的紧急电话,其中来自通用电气CEO伊梅尔特的电话尤为刺耳:因为雷曼破产,GE已经出现营运资金筹措困难,如果连GE都没法正常运营,美国所有生意都不要做了。



正在雷曼破产的冲击愈演愈烈的时候,另外一个巨头,也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名符其实的“大而不倒”的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的友邦保险为中国人所熟知。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家全球保险行业的昔日老大,1919年创立于上海,总部位于外滩17号。


AIG为何重要到了“大而不倒”的程度,保尔森的一番情绪激动的话就解释清楚了:



至于AIG为何会走向危机,电影中保尔森的团队,通过接力对话,将其用直白的语言阐述出来,堪称教科书式的普及:


华尔街开始将房产抵押贷款捆绑在一起,并打包做证券化处理,形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再一份份卖给投资者,他们借此谋取暴利。


于是,他们开始催促放贷者,说“快点,我们需要更多的房贷!”信用等级高的借款人已经被开发完了,于是他们退而求其次,降低标准,找穷人放贷,开发了次级贷款。


以前,你需要有620的信用积分,才能付20%的首付买房;而现在,只需要有500的积分就够了,还能零首付买房。而那些本来买不起房的穷人,对自己说:“如果银行愿意借钱给我,那我肯定还得起。”


所以这些穷人就这样实现了美国梦,买了房子。但是银行知道,这些跟次级信贷挂钩的证券是很危险的,为了控制潜在的负面影响,银行会开始购买一种保险,如果抵押贷款违约,保险公司买单。


通过这种方式,银行把风险移出了报表之外。这样他们可以进行更多的投资,赚更多的钱。如果很多银行都像这样投保,必定会有保险公司积累了巨大的风险,这就是AIG。


他们为何会这么蠢呢?很简单,数以十亿计的佣金。AIG估计房地产市场会继续走高,没想到意外发生了,房价开始下跌,之前那些穷人买了房子之后,发现利率开始上涨,每月还款在增加,于是就违约了。


于是,次级贷款开始暴雷,AIG必须赔付那些买保险的银行,全球如此之多的保单集中同一时间赔付,AIG铁定入不敷出,走向破产。而之前在AIG投保的银行,因为得不到赔付,报表会出现巨大损失,也会全部破产。


最后,整个金融系统全部完蛋。


听完这段解释的助理部长米歇尔·戴维斯,吃惊地问:“全部金融系统都会完蛋?”大家默默地点了点头。



鉴于AIG这种“大而不倒”的地位,财政部和美联储只能对AIG进行救助,从2008年9月到2009年2月,美国政府向AIG进行了三轮注资,金额合计1823亿美元,最终持股92%,成为AIG最大股东。


没有得到政府救助的富尔德,默默地在电视机前看到保尔森救助AIG,说出了他在这部电影里的最后一句话: Motherfucker!



跟他在电影里说的第一句话一模一样,也算是有始有终了。



5. 最后努力


雷曼破产的冲击,远超过保尔森的预计。此 时,美国五家最大的投资银行中的三家(美林、雷曼、贝尔斯登)都已消失,要么破产,要么被并购;最大的抵押贷款机构破产了(新世纪金融);两房被政府接管,金融系统仍然在运行,但还能支持多久?


在挽救了AIG、房利美、房地美之后,信贷市场仍然冰封,保尔森和伯南克需要一整套方案,来激活金融市场,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这套方案必须得到华盛顿政治家的支持。


而在纽约,盖特纳尝试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并的方式,来组织雷曼悲剧在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身上重演。于是,他写了若干张纸片,开始“拉郎配”式的撮合,让人想起了我们央企同行业巨头合并成“中国神x”的那会儿。




毕竟盖特纳不是国资委主任,各大银行的CEO们又相互看不顺眼,花旗银行的CEO克拉姆·潘迪特(Vikram Pandit)用一句简短有力的短句,总结了华尔街对盖特纳“ 拉郎配 ”的看法。



在华盛顿,保尔森的团队正在紧密研究能够被国会批准的一揽子救助计划,Plan A是向国会申请7000亿美金,直接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Plan B是对银行进行注资,但这是实质上的“国进民退”,在美国可是大忌,因此团队准备先试Plan A。


为了让国会通过7000亿美金的法案,保尔森认为:“让法案通过的唯一方法只能是吓得他们(指国会议员)屁滚尿流!” 对此,诚恳的伯南克表示:


这不难,我自己都要被吓出屎来了。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是研究大萧条的学者,他继承了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的观点,认为 大萧条的发生,是因为美联储没有立刻向整个经济体系注入足够多廉价的货币,来刺激经济,而后面想这么干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 因此,在08金融危机时,文质彬彬的伯南克却异常果敢。


面对国会议员对7000亿美金的质疑,伯南克引用大萧条的例子,警告如果不能做出明确的决断,美国将会重演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而且这次会更糟。最后,他来了一句: 如果我们现在不果断做这些,我们的经济在周一就没了。



伯南克打“恐吓牌”,保尔森打“温情牌”,他在议案进行投票前,向身为民主党的众议院议长 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下跪,求民主党不要毁了议案(保尔森是共和党人),旁边的巴尼弗兰克一脸嫌弃地看着他。



但恐吓牌和温情牌最后都没管用,法案没有通过。最后证明,没有投赞成票的,反而是保尔森和布什总统的同僚—共和党人居多。对此,电影里的保尔森一脸无语。



但保尔森的团队没有放弃,他们准备了新方案,并通过布什总统施压。另外,他们发现Plan A的7000亿美金购买不良资产计划实施需要时间,远水不解近渴,于是团队专项Plan B,直接向银行注资。对这种“国有化”行为,伯南克坚决支持。


四天后,努力终于见到成效,国会通过了保尔森的新方案。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说服华尔街那些桀骜不驯的大佬,接受政府的注资。电影中有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保尔森走过树立在财政部大楼前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Alexander Hamilton )雕像。



汉密尔顿是美国建国元老,第一任财政部长,他信奉“暗含权利论”和“宽泛解释论”,认为宪法如果授予政府某项权力,政府就获得了 使用一切必要手段实现这种权力 的准许,而宪法更是需要宽泛解释,才能让政府在应付纷繁复杂的状况时拥有强大能力,不能固步自封作茧自缚。


保尔森显然也是这种人,他身上既有银行家的精明,也有政治家的铁腕。于是再一次,华尔街的CEO们,坐在政府部门的办公室里,等待保尔森给他们“布置”新的任务。



交给各位CEO们的,就是保尔森的资深顾问Dan Jester起草的Plan B方案: 政府向银行注入资金,成为银行的股东,银行拿到钱之后积极放贷,进而激活已经冰封的信贷市场。 按照老习惯,保尔森还是威胁+利诱的方法。


巴菲特重仓的富国银行(Wells Fargo)资本金充沛,号称“拥有雄厚的资本”,不想接受政府的注资。保尔森马上 “诚恳地” 告诉他: 我会让你明天就发现,你并不像你想的那样有钱。 一副纸牌屋的范儿。



最终,摩根斯坦利的CEO约翰麦克率先破局,签了注资协议,其他各家CEO也纷纷联系董事会,请求批准。不过,在会议室之外,财政部下属建议在注资的同时,提一些要求,保尔森听了连连摆手,说要是要求太多,他们就不想要这个钱了。


公共事务助理部长米歇尔·戴维斯(Michele Davis)不无讽刺地总结道: 这些金融大鳄把整个美国经济都拉下水了,我们还得给他们注资1250亿美元,而且连加点限制都不行,因为害怕他们不一定接受!



这“大而不倒”的威力。君不见,国内某些巨鳄,这些年疯狂负债扩张,等债务到了一定的级别,反而更加安全了,监管部门也是投鼠忌器,甚至连负面报道都帮你抹掉。要妖精易,除妖精难。


电影至此已经到了尾声,最终全部9家华尔街银行都接受美国政府注资,整个华盛顿团队努力了这么久,终于有了积极的结果。在一片庆祝声中,伯南克问:他们会把钱贷出去吧?


保尔森犹豫了一下,说:“当然会。”然后他扭过头,看着窗 外,表情凝重起来。拿到注资的金融大佬们,究竟有多少真心,会放在支持实体经济上,作为曾经的华尔街CEO,保尔森心里很清楚。


因此,最后画面上出现了如下的字样:


接受政府注资后,银行发放的贷款反而少了,市场继续动荡。失业率超过10%,数百万家庭失去了住房。到了2009年,市场终于稳定下来,银行退还了政府注资,到了2010年,华尔街发的奖金飙升到1350亿美金。十家银行控制了77%的美国银行资产,他们是真正的大而不倒。


电影以保尔森凝视着窗外收尾。假如换成真保尔森,他或许会在望着窗外时想: 我的那帮中国老朋友,会怎么对付这帮不听使唤的银行家呢?




6. 幕后故事


回到本文的开头,有读者会问:电影里北京奥运会的桥段,真实发生过吗?答案是:电影里的桥段并没有发生过,但里面的元素全部是真实的,比如跟老朋友叙旧,比如给小女孩塞红旗,比如告诉保尔森俄罗斯的损招。


保尔森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获利颇丰,尤其是在高盛期间,他参与了中国众多大型国企IPO,2006年更是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工行7%的股权,最终获利三倍;另一方面,在于他 很早就跟中国的人和事打交道,有一堆老朋友。


1992年,他跟随董建华来到大陆,一位领导跟他说“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1998年,他带领高盛团队来到广东,参与粤海的重组,跟当时的省委副书记配合默契;2003年6月,他冒着SARS的风险,成为首个访华的跨国公司CEO,力挺当时新市长。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保尔森见证了中国很多处理危机的历程,粤海重组、银行改制、坏账剥离,在08年金融危机时,他一定会想过这个问题:假如这事儿发生在中国,会怎么处理?


2008年,中国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外部,但最终选择了走向大规模刺激经济的路子。10年过去了,我们仍然还在为那些政策买单,而中国经济各部门的负债率,已经远非10年前可比。


在轰轰烈烈的去杠杆中,保尔森的中国朋友们可能也在想:中国能够做到像08年美国那样,彻底去掉不该有的杠杆,甚至敢于让金融机构破产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会影响我们下一个十年甚至二十年。


PS. 推荐大家阅读《大而不倒》的原著,中文版早已出版,由巴曙松老师翻译,文笔和翻译质量都不错。不过这本书足足有600多页,嫌太厚的朋友,看看电影也挺好的。


本系列是金融电影的深度影评,一般周五发布,读者不妨先收藏文章,明天找到片源,周末休息时看一遍,回头再读一遍我们这篇文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收获。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赞吧~



参考资料:

[1].《大而不倒》,安德鲁·索尔金,2009年

[2].《峭壁边缘》,亨利·保尔森,2010年

[3].《行动的勇气》,本·伯南克,2012年

[4].《 与中国打交道 》,保尔森,2017年



延伸阅读


掘金影视No.1-《大空头》:史上最伟大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