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美国纪录片里的制造业衰落

发布日期:2018-05-06 12:00:30 +0000




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财经评论-No.14


美国纪录片里的制造业衰落


作者:戴老板

数据支持:远川研究




美国制造业衰退这个话题由来已久,但在中国的舆论中比较少被提及。一方面,美国制造业衰落的同时,信息产业却在崛起,掩盖了很多制造业衰退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除了枯燥的统计数字和图表外,大洋彼岸的中国读者也很难有直观了解美国制造业衰落的渠道。


但这个话题,却是当前中美困境中最重要的深层原因,它的衍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几十年来经济和外交版图。所以在这里,我们用一部20多分钟的纪录片,来给大家展现美国制造业衰退背景下的普通人生活。这部纪录片由CBS出品,名字叫做《美国:制造希望》。



CBS是美国三大全国电视台之一,风格老派严肃,在深度新闻方面领先同行, 60 Minutes Evening News 等新闻节目在全美影响很大,主持人也偏重那些稳重大方有岁月积淀的传媒老兵,比如被誉为“最可信任的美国人”的Walter Cronkite和“谈笑风生”的Mike Wallace。


在这部英文名为《America: Manufacturing Hope》的纪录片中,CBS记者深入宾夕法尼亚州的小镇Erie,采访了诸多普通老百姓,展现了制造业衰落对他们生活的种种影响。Erie是宾州第四大城市,濒临美国五大湖中的伊利湖( Lake Erie ),是美国制造业衰落形成“铁锈带”的重灾区之一。


这个原本是民主党票仓的小城, 在2016年美国大选时 集体倒戈,转而支持共和党的特朗普。


本文是我们公众号推出的“美国制造业衰落史”的第一篇,为了便于读者理清线索和逻辑,除了讲述纪录片中的内容外,我们还会将片中出现的主题和人物的背景做深度剖析和解释。按照本公众号的老习惯,文章还是分成四个部分:


1.  美国“ 铁锈带 ”诞生背景

2.  被制造业衰落抛弃的人们

3. 16年总统大选的 集体倒戈

4.  特朗普制造的希望和恐慌


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1. 美国“ 铁锈带 ”诞生背景




美国“铁锈带”,指的是美国东北部靠近五大湖的一片区域。这片区域崛起于20世纪初,由于靠近大湖水运便利,钢铁、玻璃、化工、采矿等重工业在1920年代迅猛发展,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在鼎盛时代,这一区域产出了美国45%的GDP,仅匹兹堡一个城市,就贡献了一半的钢铁产量,堪称美国唐山。


美国Rust Belt ( 铁锈带 ) 区域图


但从1960年代开始,这片区域就伴随着制造业衰落而沉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铁锈带”曾经的支柱产业: 钢铁 。美国钢铁行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从1970年的20%,下降到1990年的12%,就业人数从40万锐减到14万,钢铁工厂密集的扬斯敦(Youngstown, Ohio)和匹兹堡(Pittsburgh, Pennsylvania)均是重灾区。


继钢铁行业之后,Rust Belt的另一支柱产业: 汽车 也陷入危机,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总部所在地底特律。这座“汽车之城”的衰落,一方面由于美国汽车业自1970年代便受到日本的严重冲击,另一方面由于种族骚乱导致无数白人家庭逃离。2013年7月18日,底特律市正式申请破产保护,震惊世界。


除了产业衰退之外,“铁锈带”的制造业还大量向美国西部、南部、海外转移。在这种背景下,该区域的经济产值逐年下滑,从鼎峰时占据美国45%的GDP,下滑到2015年的25%。由于工厂关闭导致的失业率激增,多数工人家庭离开了铁锈带,搬到了阳光温暖的南方和西部,昔日繁华的区域变成了今天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1984年美国总统竞选,民主党候选人蒙代尔( Walter Mondale )在跟里根辩论时,首次用“铁锈”来形容这一地区,后来媒体便用Rust Belt这个词来形容这片区域。跟“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美国政府和民间多年来也有大量“振兴”计划,但都没法阻挡企业和居民用脚投票,逃离这片丧失希望之地。


废弃的钢铁工厂,Youngstown,俄亥俄州


CBS的这部《美国:制造希望》的纪录片,便取材自“铁锈带”中央位置的宾夕法尼亚州小城Erie。在这部只有20多分钟的片子里,萧索的街道,破败的建筑,绝望的居民,都将逐一出境,为我们展示一个未曾了解过的美国。




2. 被制造业衰落抛弃的人们




Erie小城,位于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Lake Erie)畔,向西是底特律,向南是匹兹堡,这里是典型的工业城市。1960年代是Erie的鼎盛时刻,人口最高达13.8万人,2016年人口下降到了9.8万人。


*Erie的中文名为“伊利”,跟某乳企重名,因此本文统一用英文名Erie


在2017年1月寒冷的冬日里,CBS主播Jamie Yucca跟随着Erie当地一家工会的主席Scott Slawson,一起开始了这次“铁锈带”之旅。



工会主席Scott Slawson的故事


Scott Slawson是一家名为Local 506的工会的主席,他来扮演CBS记者的司机兼向导。



Slawson大叔开着SUV,载着Jamie驶过Erie曾经的核心区,路边一排排红砖工厂是曾经美国制造的骄傲。



但现在这些厂房大多数都大门紧闭,门可罗雀。Slawson说:“许多当地人尽量避开这条令人沮丧的路线,这样就不用看这些破败的场景了。”



主播Jamie评论路边的景象:“这里简直像坟场一样。”Slawson大叔回应道:“没错,当你从一个地区剥离超过3万个工作岗位时,情况就是这样。”



Slawson大叔所在的工会名字叫做Local  506,成员多达3000人,大都是来自GE(通用电气)一家工厂的工人。



继他现在每天最多的工作,就是接到刚刚失业的工人们的电话,为他们提供就业咨询。



这份工作显然并不好做,Slawson大叔也是身心俱疲。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之久,从60年代至今, Erie市至少丧失了30000个制造业岗位。下图为1960年代繁忙的工厂。



如今的Erie,更多的是荒凉,到处是一片萧索的景象。



在街头上,随处可见 给市民打气的标语“ 新的一年,新的Erie,我们必须做到!



甚至有些标语则更加直白: “不要弃船!”



失业中年男Todd Bernat的故事


下一个登场的Todd Bernat,这是一位刚刚失业的离异中年男人,他有一个15岁的女儿,正在上高中,他正要开车去学校观看女儿的比赛。



他一边开车一边回忆Erie的黄金岁月:“Erie在90年代仍然有一段繁荣时期,你如果早上失业了,在日落之前就能找到下一份工作。现在实在是太难了。”



跟中国人一样,中年男Bernat也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个还未高中毕业的小姑娘希望从事医学影像专业。下图为正在学习打排球的女儿。



这位父亲观看女儿比赛时聚精会神。



比赛结束后,两人去学校旁边餐厅吃饭。Todd已经离婚了,女儿现在跟妈妈一起住,这是为数不多的跟女儿相处的时间。



父女两人开心地点餐。



主播Jamie问女儿:“你为你父亲感到骄傲吗?”小姑娘回答道:“我爸经历了太多的艰难了,但他总是尽量做到最好,总是把我放在第一位。看到父母为了自己付出这么多,我有时候也挺难受的。”



看到孩子这么懂事,老父亲边吃饭边露出幸福的笑容。



不过,在女儿面前展现出坚强和乐观的Todd Bernat,在访谈中面对记者的问题:“美国梦破灭了吗?”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



毕业就失业的Justin Gallagher的故事


下一个出场的是Justin Gallagher,他是地道的本地人,家族在Erie生活和工作已经有几代人之久。



Justin和他旁边这两位同学都即将毕业,但都在当地找不到工作。



这位同学也是本地人,父母都已经离开了Erie,他虽然很想留下来,但“所有的生意都在撤离,要找到一份工作很难,所以我最终也可能要离开,或许是不可避免地。”



在过去的10年里,Erie减少了12000名劳动力,大量像Justin一样的年轻人因为在当地找不到工作而被迫离开。



主播Jamie造访了Justin Gallagher同学的家。



Justin的父亲和爷爷都出来接待。



祖孙三代人一起接受采访。



主持人问起Justin可能因为找不到工作而离开这里时,爷爷说:“他的人生还有很长,不像我已经老了,Justin对待我和他奶奶都非常好,我肯定很希望他能留在我们身边,但我不知道他最终会不会留下来。”



Justin听了爷爷的话,在旁边哭了。



他无奈的说:“如果找不到工作,也只能搬到其他地方了。”旁边的父亲和爷爷听了也是一脸心疼和无奈。



下岗再就业的Jim Stewart的故事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 Jim Stewart,在失去工作一年后,52岁的他在伊利理工学院接受再就业的培训。



伊利理工学院(Er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一所不大的学校。



跟Jim Stewart接受在就业培训的,是一帮中老年男子,他们都是各自家庭的经济支柱,再就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一群中老年大叔在电脑前认真地学习。



Jim Stewart也认真地学习着技术,他自嘲道:“要是放在3年前,打死我都不会相信自己这么一把年纪了,还得回学校从头学习。”



Jim Stewart学习的是市场紧缺的工种,但他自己不准备在Erie找工作了。他对主持人说:“ Erie肯 定是一艘正在沉没的船,除非你疯了才不会去跳船。



Jim Stewart接着说道:”我在新墨西哥州找到一份工作,马上要搬到那边去。我其实可以在这里找到工作,但赚的比沃尔玛收银员还少。”



这其实预示着一个恶性循环:那些即使能够在Erie找到工作的人,也因为待遇比其他地区低,而主动选择离开。像Jim Stewart这样,已经开始收拾家当了。



他同时准备卖掉自己的房子了,但由于像他这样的人很多,房子也很难卖出去。



冬日的街头,一面涂鸦上Erie工业鼎盛时代宣传画的墙,还在寒风中伫立着,里面繁忙的工厂和戴着防护面罩的钢铁工人,宛如隔世。



以上就是四个人物和他们背后的故事。这片荒凉萧索的土地,以及在上面挣扎煎熬的人们,在沉寂了几十年后,终于迎来了他们可以决定美国命运的一次机会: 2016年总统大选




3. 16年总统大选的 集体倒戈




在介绍Erie小镇如何影响美国大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背景:铁锈带的传统政治势力范围是什么。这里用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的一张图来简单阐述:



在上图右上角黑框内,便是铁锈带的大致范围,可以清楚的看到: 红少蓝多,铁锈带主要支持民主党(奥巴马),是民主党的传统票仓。 2012年之前的选举也大致是如此。Erie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近几十年均为民主党铁杆,上一次支持共和党,还要追溯到1988年。


接下来我们看看CBS纪录片中Erie小城在2016年大选时的选择:


工会主席Scott Slawson的选择


在采访中,Slawson大叔对主持人说:“特朗普来到我们这里(指的是特朗普在2016年大选时亲自来Erie来拉票),向许多人承诺了他将重新给美国带来工作机会。”



“绝望的时刻需要绝望的手段。” 这位工会主席如是说,“人们有时候会做出一些绝望的举动,即使这些举动不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这仿佛是为他支持特朗普的行为而辩解。



Scott Slawson在2016年大选时投票给了特朗普。


失业中年男Todd Bernat的选择


在如前文所述,主持人问他:“美国梦破灭了吗?”这位失业的中年父亲毫不犹豫地说:“是的。”



但他对2016年大选的结果充满了希望:“从这次选举的结果上看,人们还是想重拾信心,再次出发。”



他接着补充道:“ 如果你仔细去观察: 到底是谁赢得了大选,谁造就了这种逆转 ,就会理解这次大选的真正意义。 铁锈带向来都是支持民主党,但现在这里却都是被遗忘和背叛的工人。 他们对此受够了。


Todd Bernat在2016年大选时投票给了特朗普。


大学生Justin Gallagher的选择


在采访中,Justin的爷爷说:我做为一个注册在籍民主党党员,已经有50年了,但是我这次不得不投给了共和党的特朗普。



大学生Justin替全家做总结:“本地的政客都没办法帮助Erie的居民,人们对这些领导人感到很失望。于是大家就想:我们不妨看看特朗普会选上去会怎么做。特朗普选举时承诺了很多,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他正在一项接一项地实施。”



Justin Gallagher全家在2016年大选时投票给了特朗普。


下岗再就业的Jim Stewart的选择


胖胖的Jim Stewart说话直截了当:“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了。我自己投票给了特朗普,原因像我说的那样:能做的事情已经很少了,只能赌一把了(take a gamble)。



谈起特朗普那些出格的言论和行为,Jim Stewart忍不住笑:“人们喜欢对特朗普挑刺,他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容易受攻击的靶子, 这纯粹是特朗普自找的哈哈。



这说明了一个事实:特朗普的人设做的足够“low”,以至于虽然对手猛烈攻击他的那些不经过大脑的言论,但选民听了 通常 却只是会心一笑毫不较真,投票时仍然去支持他。


Jim Stewart在2016年大选时投票给了特朗普。


以上就是四位主人公对2016年的态度和他们最终的选择。2016年11月9日,在时隔近30年后,代表共和党出战的特朗普拿下了Erie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使手上的选举人票达到了264票(美国总统大选实行选举人票制度,获得270张或以上选举人票的总统候选人赢得大选),而此时希拉里只有215张。


宾夕法尼亚州的选战奠定了最终结果,此战过后大局已定,特朗普最终赢得了美国大选。那么铁锈带里的其他州,是否也像Erie一样支持了特朗普了呢?这里贴一张图便可一目了然。



为了方便对比,我们将铁锈带单独拎出来,并与2012年的大选结果做的对比,可以清洗地看到:2012年时“蓝肥红瘦”,到了2016年,变成了“红肥蓝瘦”,铁锈带的传统政治版图被 彻底逆转。



铁锈带的威斯康辛州(WI)、密歇根州(MI)、俄亥俄州(OH)、宾夕法尼亚州(PA)均集体倒戈,投向了特朗普的共和党。用中国的俗话来说就是,这些集体倒戈的州,就是 “把特朗普抬进白宫的阶级兄弟。”


终于,铁锈带那些因制造业衰落而被时代抛弃的人们,用自己的选票改变了美国的命运,在接下去的四年中,他们将承担这一选择所带来的一切后果,无论是好还是坏,但就像片中所说的那样:“再坏能坏到哪去呢?”




4.  特朗普制造的希望和恐慌




纪录片里还有一组细节很有意思。CBS记者除了探访Erie小城里四位普通美国人之外,还访问了一位普通的美国大妈Patty Pauline,她讲述了自己家悲惨的故事。



“我的弟弟曾经为GE(通用电气)工作,也是工会的成员。但最后他跟其他大量工人一样,被裁员下岗,有6个工人自杀, 我弟弟就是其中之一。”



Pauline 大妈边说边哽咽:“你根本无法理解那种沉重。”



在CBS探访她时,正值胜选的特朗普举行就职典礼,Pauline大妈坐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看着。



电视机里,特朗普声正在重复他的金句名言: “ Together we will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大妈一边听一边点头,眼里含着泪花,脸上带着虔诚。



听到最后,Pauline大妈忍不住热泪盈眶,对记者说:“ 他讲的实在是太好了”。



这个场景正如这部片子的名字一样: 制造希望, 它在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角落,都永远有巨大的市场。


但事实上,离开美国的制造业,很难再回到美国。就像乔布斯对奥巴马说的那样:“那些(已经离开美国本土的)工作,再也不会回来了。” Those jobs aren't coming back)


从片子中的细节也可以得到这个结论。纪录片里的工人尽管遭受着失业的压力,但他们的生活水准并不低,也远远没有中国下岗职工那种拼命和焦虑的神态。 如果跟反映东北老工业区的纪录片《铁西区》相比,美国工人即使下岗,生活水准也远超中国同行很多。


这一点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应该最有体会,他在美国投资的工厂就位于“铁锈带”的Dayton市,离着Erie并不远。曹德旺一直跟媒体抱怨美国工厂的生产率“没有我们在中国的工厂高”,还说“有些工人是在消磨时间。”相信这些都是实话。


但无论如何,特朗普就是凭借这些创造出来的希望,赢得了铁锈带居民的集体倒戈。


我们在看待美国发动的贸易战时,最需要了解的就是: 是什么背后力量,给了特朗普强硬、霸道和无所顾忌的底气? 用时下流行的雷军体,就是需要搞清楚: “特朗普是谁?特朗普为什么而奋斗?”


这部20多分钟的纪录片,完全可以回答上述这些问题。 特朗普最重要的基本盘,是制造业衰落地区的选民,是被这些极度反感自由贸易的美国老百姓“抬进白宫”。 他用来给选民 制造希望 的贸易保护武器,用在美国之外的其他地区,就会 制造愤怒 和恐慌。这里面的困境在于,你很难实施足够有效的的反击。


比如你减少美国大豆进口,无法伤及特朗普的基本牌,因为美国大豆主要产区跟铁锈带只是少量重合;再比如中兴事件爆发后,有人喊要制裁高通,事实上,高通所在的硅谷本身就是民主党的万年铁杆,根本不是特朗普的基本盘,即使制裁,也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更何况一众手机厂商还离不开高通。


特朗普废除奥巴马能源法案,2017年3月28日

背后站立者均为“铁锈区”煤矿工人

摄影:Carlos Barria/路透社


正是由于这些铁锈带选民对于特朗普意义重大,美国贸易谈判团队才会总是给人一种“压根就不想谈”的印象,比如带着一堆明显不可能被中国接受的贸易条款,来做了一次“旅游式”的谈判。这种“强硬”与其说是展现给中国人看,倒不如说是表演给美国选民看,在中期选举甚至下次大选时,它们会被用来继续制造希望,来赢取更多的选票。


除此之外,铁锈带的集体倒戈从侧面反应了一个事实:特朗普在2016年的胜利,并非依靠共和党的传统力量(即建制派),而是纯粹依靠 制造希望 ,才能在民主党的传统票仓里上演大翻盘。此中的尴尬之处在于:中国人民的美国老朋友,大都属于建制派, 从第二代的基辛格,到第三代的保尔森,皆是如此。


因此,这部短短20多分钟的纪录片,透露出来的信息远远超过一本政治学专著。Erie小城那些因为制造业衰退而被时代抛离的人们,还将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影响着大洋彼岸乃至世界各地无数人的生计。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赞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