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11-04 14:25:43 +0000
战地摄影师,James Nachtwey,2001
Christopher Nolan所拍的电影,大都跟精密复杂的思维游戏有关。其中立意最为新颖的一部,当属《Inception》(盗梦空间)。电影中,诺兰为观众引入了一个由梦境和现实交错混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进行了一项现实中无法想象的任务: 通过进入到对方的梦境,为一个人植入一个想法,并使他坚信。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Dominick Cobb(小李)建立了一个团队,这些人来自全球各个角落,但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他们的角色划分如下:
Pointman 前哨者
Extractor 盗梦者
Architect 筑梦师
Forger 伪装者
Chemist 药剂师
Overseer 观光者
这帮人密切合作,只为完成一个任务—通过对一位年轻亿万富翁植入一个信念,让他打心底里坚信:解散父亲留给他的商业帝国,是个好主意。整个植入意念的过程,分为下面几个步骤和过程:
1.设计一些场景(Architect's rule)
2.利用一些工具(Chemist's rule)
3.讲述一个故事(Forger's rule)
4.解除一些防备(Pointmen's rule)
5.植入一个想法(Extractor's rule)
6.坚定一个信念(Overseer's goal)
团队设计了一个动情的父子和解的故事,在巧妙的场景中,团队人员和目标一起深入四层梦境,最终让年轻的亿万富翁坚定了一个念头:父亲想让我解散庞大的商业帝国,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追随他的脚步和影子。至此,任务圆满完成。
我们将整部《盗梦空间》的主题浓缩成一句话: 如何让一个人从怀疑到坚信。 电影中设计的场景也好,故事也罢,最后都准确的击中了目标的薄弱环节,攻破了他的心理防线,最终让他“自发地”产生了一个信念,这并将其牢牢地钉在了他的意识中。
从排斥,到怀疑,再到接受,最后到坚信,这种个体认知的演变过程,是否可以推及到一个 群体 上去呢?一个 民族 呢?一个 国家 呢?
01
2014年8月下旬,上海炎热躁动,我来到陆家嘴一幢叫做东亚银行大厦的楼里面试。这是一家既低调又高调的公司,长期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时间约在中午12点半到1点,我被带进门口的小会议室坐定,一会儿进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位面无表情,神色冷漠,一年多之后,他的一张穿白大褂的照片传遍了网络。
简单介绍完后,很快给定题目:推荐三个公司,阐述个股逻辑,每个五分钟。我战战兢兢地选了两个TMT行业的公司,都是深入研究过基本面的,行业团队业绩增速逐一阐述。第二个公司快讲完时,我突然发现,对面仍然是毫无表情,甚至没有表现出一丝兴趣。
感觉不妙的我,横下心来,放弃了最后一个基本面扎实的公司,选了一个“一带一路”的标的。我口干舌燥,嗓音沙哑,但讲清楚了三个 理由: ①这是老大的决策,人日和DRC目前正在吹风 ②现在没多少人信,但以后会很多人相信 ③你拉几个涨停板后,可以把他们卖给那些被阳线“说服”的人。
对面的男人被这种讲法激起了兴趣,扬了一下眉毛,并抬起了眼皮。我本以为他会发问,结果他却抱起电脑,片言不发,疾步走出了会议室,留下了一脸错愕的我。旁边的w总连忙解释,说现在已经一点钟了,x总在开盘时间是一定要待在交易室的,面试到此结束。我连忙告辞下楼,还没走到地铁站,就收到了录用通知。
此后的一系列事情略过不表。但一带一路这个主题的走势,却跟我那三句话描述的差不多: 越来越多的人信,后信的人来接盘先信的人,全部人入场后崩盘。 这个2013年底就提出来的概念,诞生时被嘲讽和看衰的多,但到了我面试的8月份,中交建中铁建中电建开始明显走强。10月份,随着高层的不断表态和一系列的国际会议的举办, “一带一路战略能够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两个过剩问题"的这个理念,开始深入部分投资者的人心,坊间甚至传出所谓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10月底,亚投行设立开始将掀起板块的行情高潮,中工国际、中铁二局,中冠A等二梯队股票开始追随龙头股。2015年开启大牛市,散户投资者疯狂涌入南北车,把中国中车的市值拉到了万亿规模,交易性游资抓住机会大进大出,赚的盆钵满盈。到了2015年4月份,我乘坐高铁出差,旁边紧挨着的大叔,唾沫横飞地跟他老婆洗脑中车的全球梦。于是,行情演绎到此结束。
大众对某件事物,从拒绝到认同,从质疑到接受,从推却到狂 热,就是一个简单的“意识植入”的过程,只不过植入的对象,从个人变成了群体。“一带一路”是如此,“互联网金融”是如此,A股盛行的各类概念和主题也是如此。
George Soros有一段话(不可考),在这里比较应景:“只有掌握住群众的本能才能控制市场,即必须了解群众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聚在某一种股票、货币或商品周围,投资者才有成功的可能。”索罗斯讲的这种方法,本质上就是把握“从拒绝到认同”这个过程的方法。
我们需要找一个模型来描述这种投资行为,正如芒格推崇的跨学科的思维模型框架那样,这种模型应该出自能够分析大众心理过程的社会学科。我们借鉴的方向是: 传播学。
02
1928年,两名研究人员Bruce Ryan和Neal C. Gross在美国Iowa州做了一个玉米杂交种子的实验。他们对259名农民发放了改良后的玉米,并对他们的接受程度进行长期观察。到1933年,259名农民中只有几个人在用,1934年有16人新使用,之后使用者数量开始加速,1935年21人,1936年36人,1937年61人,1938年46人,1939-1941年则分别是36人、14人和4人,最后全部农民都接受了新玉米种子。
Ryan & Gross,Iowa玉米杂交实验
1962年,Everett M. Rogers引用Iowa玉米杂交试验的结果,提出了著名的 创新扩散理论 ,并出版了《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一书,书中其提出了著名的 S-曲线 ,该曲线本质上就是Iowa农民采纳种子人数曲线的变种。Rogers将该曲线分成:2.5%的创新者(Innovator),13.5%的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s),34%的早期大众(Early Majority),34%的晚期大众(Late Majority),以及16%的落伍者(Laggards)。
创新扩散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成果,在众多领域应用广泛,对公司研究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消费产品的行业渗透过程。这个模型对我们的意义在于: 它可以完美的适配大众群体对于一个“理念”的接受过程 ,这里的 “理念 ”,用A股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所谓的 “主题” 。
创新扩散曲线
市场上任何的一个市场主题的崛起,从发酵、扩散、升温、狂热到湮灭,都在重复相同的过程:极少数先驱者尝试买入 (Innovator) ,少数投资者开始相信 (Early Adopters) ,然后扩散到市场部分早期参与者 (Early Majority) ,再到普罗大众开始接受 (Late Majority) ,最后,连一开始质疑并拒绝参与的人 (Laggards) 也忍不住跳进来, 行情结束 。 所有大浪潮级别的主题,互联网+,一带一路,新能源汽车,甚至 当下的芯片股和茅台们,也 都会走同样的路线。
甚至那些平时不被看为“炒主题” 的 投资理念 ,它们也 会沿着同样的传播路径。2014年三季度,安邦开始大手笔买入招商银行至10%,当时已经有投资者意识到,ROE超过20%的招商银行,如果能够以某种会计手法入账,那么对于资金雄厚的保险公司来说是一笔相当好的生意。
2015年上半年的大牛市,把前一年底的险资举牌话题淹没,到了下半年险资再出手,大家津津乐道地是宝能的崛起和姚老板的各种段子。这时候已经有early adopters研究清楚了险资举牌的动机,并开始沿着险资举牌的线索,开始买入相关股票,并意识到来年的三四季度(通常建仓的例行时间),险资可能会重新出马。
到了2016年的三四季度,热点匮乏的A股上,险资举牌终于成了所有人的话题。每个人都在讨论安邦对于中国建筑的暴力买入,以及“权益法入账对高成本保险资金的重大意义”,late majority跟着险资去追中建或者其他超级蓝筹股,直到监管层对举牌亮起红灯,行情才戛然而止。
如果复盘过去市场大多数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主题,过程大同小异。结合S-扩散曲线,我们会发现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① 什么样的主题才具备走完Innovators到Laggards全过程的潜力 ②推动一个信念从2.5%的人相信,到100%的人相信的力量是什么。
非常奇妙的是,如果将推动主题的诸多力量,抽象成一系列角色,你会发现它们跟《Inception》中那帮人一样,是 一个完整、高效、各司其职的意念植入团队 。
03
Malcolm Gladwell在《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一书中,提出了 “个别人法则” ,试图将引爆大众流行潮流的背后力量做一个划分。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角色: 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这三种角色,对于推动一个潮流从冷门到流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本市场热门主题的传播,其实就是大众潮流诞生的微缩和变种。 我们也参照Gladwell的方式,试着将推动大主题的力量做一个分类,借用名画《自由引导人民》,他们分别如下图所示。
建瓴者:高屋建瓴,开启趋势
先驱者:发现价值,率先买入
推销员:传播信息,扩散逻辑
定价者:拉开高度,定义体系
跟随者:谋定缓动,后发而至
围观者:视如陌路,永不参与
建瓴者 :以高屋建瓴的方式开启一个趋势,例如政治局之于一带一路,国务院之于互联网+,资产荒对于险资举牌,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之于新能源汽车。该角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件,往往从宏观上对主题进行总览,定义主题的性质和意义。主题的关键时间节点的催化剂,往往都是由建瓴者引导。
先驱者: 早期发现价值的投资者,率先买入的early adopter,主题第一批参与资金。在主题的演绎过程中,早期先驱者,尤其是重要市场人物的买入,会对主题的扩散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李录之于比亚迪,安邦之于险资举牌。类似消费产品GoPro,其在美国的流行也都是从部分极限运动爱好者开始,他们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巴菲特、王传福和李录合影
推销员: 将主题或产业趋势清晰的讲述给市场、 将每一级催化剂迅速传递给市场 的一类人。他们会 自觉或不自觉地, 担负了说服更多市场参与者入场的任务。券商分析师、媒体、财经大v、行业人士等都会扮演此类角色,例如90年代末互联网行情中Mary Meeker,互联网金融主题中的计算机行业分析师。他们一步一步地解除群众的防备,打消群众的质疑,在大众“由怀疑到坚信”的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定价者: 拉开主题价格高度,定义方法论或估值方式的 某类股票 。例如东方财富(最高1900亿市值)之于互联网金融,万达信息(最高800亿市值,2亿利润)之于医疗信息化,上海钢联之于供应链金融,三大建之于一带一路。他们不但拉开了股价高度,还定义了估值体系,为二线品种的上涨打开空间。
跟随者: 谋定缓动,后发而至的公司或投资者。定义为跟随者的公司,是指在主题中处于二线梯队的选手,他们的上涨空间严重依赖于定价者;定义为跟随者的投资者,是指那些虽然没有在早期入场,但逐渐认同该主题、趋势或者投资理念的人,参与时间点靠后,如400元以后上车的茅台投资者。
围观者: 不认同该主题或产业趋势,在最后阶段参与,或者永远不参与的投资者。例如巴菲特之于互联网公司,部分投资机构之于创业板。但证券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大部分的主题只需要部分人认同即可,并非所有人最后都要裹挟其中,有一部分人永不入场,并不意味着该主题还没走到尽头。
上述的各类角色,在主题的演绎过程中各司其职: 1. 建瓴者定义主题,开启趋势; 2. 先驱者尝试买入; 3. 定价者开始脱颖而出,吸引市场目光; 4. 推销员开始梳理逻辑,并传达给市场; 5. 跟随者开始觉醒并买入,二线品种开始跟随定价者上涨; 6. 围观者在此过程中观察,最后入场或者永不参与。 市场上每一个人物或者事件,都会在这个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些分成6类角色的力量密切配合,在他们的推动下,一个主题会经历了 萌芽、预热、扩散、狂热和终结 的全过程。但问题随之而来:即使各路力量凑齐,一个主题仍然有可能无法走完全过程,在某个节点上戛然而止,给参与者带来惨重的损失。
换句话说,如何避免遇到《穹顶之下》播出后的环保股,或者遭遇到雄安歼灭战,即 如何挑选出一个“可参与”的主题,规避一个“不可参与”的主题 ,是我们下面几章要探讨的问题。
未完待续。文章太长,下篇在明天晚上发布。本文的出发点是寻找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A股市场行为,不做投资的具体建议或参考。另外:评论/赞赏没开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原创功能,点赞和分享就是我继续码字的动力,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祝周末愉快。
原创文章,转载请通过微信后台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