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被「小道消息」这个名字误导.在这里,我只想努力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互联网的清明上河图.

你的认知,大体上处于「愚昧之山」上坡的地方

发布日期:2018-12-01 13:12:11 +0000

看完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都会沉默。


此前,回复某位读者的留言,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有个图,描述了「达克效应」。建议你去找来看看。你的认知,大体上处于「愚昧之山」上坡的地方。


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并不是非要冒犯这位读者,因为我觉得他的认知确实有点问题。今天的文章内容主要是讲一下「达克效应」。


坦率的说,自从我看到「达克效应」的一张经典的图之后,琢磨了好几天。那张图我觉得做得不够好,从视觉上太糟了,于是借鉴了网上的那张图,我手绘了一张,并略作修改。



所谓 「达克效应」讲的是什么呢?请允许我先摘录一段维基百科上的内容:


达克效应(英语: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英语: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种 认知偏差 ,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简言之即: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胀。


Kruger 和 Dunning 将其归咎于 元认知 上的缺陷,能力欠缺的人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能,不能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反之,非常能干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错误地假定他们自己能够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别人也能够很容易地完成。


邓宁和克鲁格这两位研究者,因为这个研究,曾被授予 2000 年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


达克效应,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上,有很多类似的描述,比如夜郎自大,比如坐井观天,再比如夏虫不可语冰,其实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表现形式。


也可以说,虽然这种虚幻优越性的认知偏差很早就有人认识到了(毕竟是个普遍现象),但直到 2000 年后,才成为一个理论,被更多人讨论。


我们必须时时回看上面的图。从左往右看,坐标轴是智慧从低到高。从下往上看,是自信程度从低到高。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整经历这条曲线,大多数人是在攀爬愚昧山峰,到顶之后可能就不动了。不动的原因是什么? 认知停滞 。一个人上完了大学走上工作岗位,思维能发生变化的并不多。大多数人,认知停留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层面上。然后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就很难再发生改变。


停留在「愚昧山峰」这地方的人,对「转基因」「中医」这些事情的看法上,几乎一辈子不太可能发生变化。你能指望他们对「基因编辑」做出什么有价值的评价?坦率的说,我认为可能性等于零。他们既没有耐心去了解什么「原理」,也更没耐心去了解什么是「医学伦理」,只是用自己的思维框架,套用在新事物上。


其实也没办法跟他们去讨论,因为他们随便提出一个问题,你发现都是很难解答的,主要是你的解答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边界。


我小的时候,遇到过不少人取笑陈景润研究哥达巴赫猜想,「1 加 1 等于 2 还需要证明?」遇上这样的人,必须要记住,不要去跟他辩论。


盲目自信的人并不都是贩夫走卒之辈,有些功成名就的,有社会地位的人,更容易停留在愚昧山峰不下来,当然,我说的是某些特定的领域。你比如说,有人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但他在其他领域,未必就是权威。但是,因为周围的人总是捧着他,容易产生某种虚幻的感觉,认为能一理通,百理通,基本做不到。


随着掌握的领域知识越来越多,认知逐渐提高后,有些人会进入「自信崩溃区」,感觉怎么做都不对,不知道如何是好。实不相瞒,这样的感觉,我经常有。


上面的示意图其实有所省略,并不是到了信心崩溃的谷底就可能反弹,在那个地方,有时候要经历很多波折,才能建立起对某些领域的正确认知,而新的爬坡过程,非常的漫长。以我这样的能力和资质,终其一生,都很难在某个领域进入到「平稳高原」。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听起来好像是要人去不断探求知识,但后面还有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不断的去学各种新东西,更找不到北。那应该怎么办呢?我个人认为,要么有所取舍,要么,要有正确的方法论。


这个世界上最有效的方法论是什么呢?无论这个方法论是什么,我认为都应该是遵从科学的方法论。你比如说「 双盲实验 」就是个有效的方法论,而且完全遵从科学原则,要比 归纳推理靠谱得多。当然,有人会抬杠说, 归纳推理也很有用。从「双盲实验」更进一步,是「 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当我们讨论某个临床治疗方案是否有效的时候,就只能依靠 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做判断,你不能说因为看到某个亲戚用了什么偏方治好了某个病,就认为这个偏方你也能用。


这就退回到初始的问题上, 什么是科学,以及科学的方法是什么 。我们只有对此有更多了解,有更多实践,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校正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变得有智慧。

我之所以说,你的认知,大体上处于「愚昧之山」上坡的地方。并非有意冒犯诸位,从读者们对我文章的评论就能看出来,大多数人对问题的看法是肤浅的,不夸张的说,我从几十个字的留言,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思维在什么层面上。说这话不是说我自己多厉害,只是我看多了,具备了这种经验罢了。


要知道,比我认知更好的人可能根本不看我的东西,实际上,我在大多数领域,大多数场景里,也是会身处 「愚昧之山」上坡的地方。


不夸张的说,自己的认知盲区太多了。互联网出现之后,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这个状况其实已经好了不少,但依然存在大量的盲区。


不要被达克效应所获的「搞笑诺贝尔奖」误导,这个研究是有现实意义的。


身处「愚昧山峰」的人,很容易作恶,比如,去攻击更具智慧的人。我们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有些人断章取义,去骂一些学者、公共知识分子。非常的悲哀。


有些领域的知识,可能只是超出你的认知而已,不要动不动就觉得自己被冒犯。传播知识的人,根本无意冒犯你,这篇文章也是如此。


最近几年,很流行「如何看某某人的某某言论」「如何看某某事件」之类的讨论。这类话题里,几乎充斥着各种愚蠢的回答,愚蠢的结论比比皆是。为什么这么说,那些内容里,要么是各种阴谋论、诛心之论,要么是通过肤浅的类比得到所谓的结论,不看也罢。那些内容,几乎不太可能称之为知识。


在缺乏掌握 足够背景信息 的前提下,只通过一些只言片语,网络上的蛛丝马迹,怎么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呢?我常常对此是怀疑的。


对一些未知的领域,要有敬畏心, 不要因为无知而无畏


上面这个图,对我们工作中,能有什么参考或者指导价值呢?


比如,有新手在攀爬愚昧山峰的过程中,遇到处于开悟之坡上的人给的建议,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嗤之以鼻的。「不做怎么知道行不行呢?」人家都掉坑里好几次了,好心告诉你,你为什么还要掉里一次才死心呢?


再比如,有时候我可能会批评某个产品做的不够好,那是我在做了足够的功课之后做的评价,然后可以反馈到具体的执行人那里,而有些旁观者的反应是,你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或是他们很好奇,为什么我也说体验不好,就没人理我呢?


在这条曲线上,不能跟相距太远的人交流,无论是在你前面,还是在你身后的,都别距离太远,否则,就很可能是鸡同鸭讲,不在一个频道上,谁也不能让谁信服,最后变成了吵架,毫无疑问是在浪费时间。


最后提醒一下,这个图可以收藏起来,时不时的拿出来看看,就某件事情,把自己对号入座一下。如果觉得自己一直处于「持续平稳高原」阶段的话,那么,很可能,你就是达克效应描述的对象。


最后留下一个提问:成年后,经历了哪些事情,让你认知上有所改变了呢?





题图:我画的,将就看吧。


后续我可能就这个话题再写一篇,保持对我公众号的关注就好了。


近期其它文章:


把技术和聪明用在正道上

人与车的更多可能性,兼谈垂直行业的创新

我招人时最看重什么?

每一个持续学习的人,都在热气腾腾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