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11-18 13:55:52 +0000
微信上有人加我,对我说「看不到你朋友圈了」。自从我关闭了「加我为朋友时需要验证」这个功能,隔三差五有以前的联系人给我这样发消息。
看不到我朋友圈是我删除了一些联系人。不删除不行,因为有时候要添加新的联系人,而我的联系人早已到了上限。这算是背景信息交代。
有的时候也会错删联系人,所以就回了一句「我们认识?」之后沟通了一下,了解了为什么要看我朋友圈。
这位关注者,姑且称他为关注者吧,在一家不小的公司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又业余时间在做微商,在我朋友圈里几年了也没互动过一次。我每次删人之前,会随机选一下完全没聊天记录的删除。
我提醒了这位关注者一下,我说你似乎只想着自己获益,而很少想给其他人带来价值。说到底,这是一个不太懂得「利他」的人,或者说,是个「利己主义者」。
当然,我不是说「利己」就不好,但有时候,要获得更多价值,你应该成为一个「利他」的人。
在不同的场合下,提醒别人应该给他人带来价值,很容易带来误会。别人会觉得,是不是我应该给钱?是不是应该请你吃饭,才会让你觉得我有价值?是不是我是个微商你就瞧不起我而屏蔽我?
不是这样的。
这位关注者是个典型的例子。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觉得没有上升空间,然后自己做起微商,在朋友圈里卖着货,还跟我说你觉得干扰你可以屏蔽我朋友圈,但是你不应该不让我看你的朋友圈啊。
可是,这位朋友,你对我有什么价值呢?你对你朋友圈里的人有什么价值呢?你只想从他们身上获取价值。
我在我的朋友圈里也会发一些宣传或是广告信息,但,那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时候,我分享的信息是有价值的,对别人是有参考作用。分享信息,是一种利他行为。
但这样很容易会有人来抬杠,有人说,我就是发广告信息,广告信息难道就没价值了?
这篇文章只是我想说自己的观点,抬杠,是一种成本极高的事情。大多数抬杠,都是为了试图说服一个意见跟自己不一致的人,用一位很有智慧的朋友的话说,「那是一种非常慷慨的行为」。作为一个时间并不是很充裕的人,我没办法做到那样慷慨,或者说能力不够。
我现在出差,目的地几乎都有认识的朋友,但已经不随便约人家吃饭或是喝咖啡了,除非是对方找我有事要谈。为什么?只是见面聊聊天的成本太高了,如果不能给对方提供更好的价值,就不应该让别人花那么多时间。
写公众号或是写微博,内容传播的形态,类似于广播,一条内容对哪些人有帮助,不用担心,但如果是一对一的沟通,或是给极少数人写东西,要能让对方有所参考,难度就更大。
有的时候我的某篇内容可能对你并没有什么价值,但还是能获得不少读者赞赏,别「看不过去」,别太挑刺,那是对别人有启发了而已。
并不是需要每个人都能做个利他主义者,如果你不是那样的人,做个利己主义者也无可厚非,但总比损人不利己好多了。可是,不少人都在有意无意的做着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如同前面提及那位关注者问我的问题,我好像也没什么能力,也不是特别有钱,我怎么能帮到别人呢?
即使一个微信公众号读者,你也有太多行为可以帮到别人,比如,你给朋友分享了你觉得有启发的文章,这很难做到吗?一点都不难,举手之劳而已。比如,你发现了文章值得商榷的地方,做了留言,很难做到吗?不太难,只要认真思考就能做到。
但是,有很大比例的网友的行为是这样的:任何内容到了他们这里,就像一个黑洞。哪怕那个内容帮助他们解决了非常大的问题,也不会给你什么反馈。
生活里,做一个利他主义者,也不太难。比如,不给别人添麻烦,别乱扔垃圾,开车别乱鸣喇叭,遛狗用狗绳,宠物在小区里的粪便你有意愿清理…这些东西,其实是基本的自律行为,但能做好了,就已经是个利他主义者了,至少,你考虑到了他人。
在工作中,做一个利他主义者,也不太难。比如,能为一起工作的同事分担点什么,别做完自己那一摊儿就等着看热闹,到时候团队的事情没做好就互相指责。利他需要「同理心」。
前几天在一篇文章里看到「德鲁克定律」,是这么说的:
如果你从词汇中删除「成就」(Achievement)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贡献」(Contribution)这个词,你将在商业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最好的成绩。
这篇文章是来自「得到」上的吴军老师的专栏,我已经订阅,但如果不是一位朋友顺手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可能我还是会错过。
我从别人的利他行为而获益。
这个定律,如果 德鲁克 真有这么一条定律的话,说的就是「利他」,这是我的理解。
利他的人并不总是被人理解,更多的时候被人误解,甚至会被认为「出风头」「傻」而遭遇非议,但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段来看的话,利他者才能获得更多认同。
我有的时候会推荐一些公众号,几乎每次推荐后都有人来问我,「老师,你看一下我公众号,下次能推荐我不?」然后我几乎都会好奇的去看一下跟我的互动行为,在发个请求之前,几乎都是「零留言,零赞赏」,关注的时间倒是都很久了,在我这里都没有留言、赞赏行为,估计到别人那里也就更不可能了。那我为什么一定要推荐你呢?
也有些朋友,莫名其妙的给我赞赏,还没什么诉求,时间久了,我自己都慌,怎么办?逮到机会赶紧帮人做点什么事儿。
我前几天还收到这么一封邮件:
我是那个一年多前,说想以 5% 的股份聘请您做技术顾问的创业者,
不知道您还有没有印象?最近刚开发了一个 小 游戏 ,下午正找着合适的公众号投放点量。 恰巧您发了一篇关于流量的文章, 所以斗胆打了一笔款到您的支付宝。正所谓嘘寒问暖不如打笔款。 创业捉襟见肘,钱少勿怪啊。
我的 小 游戏 是《捕神传之追凶》,望您拨冗去体验一下,
如果觉得还行,下次发文顺带美言两句就行了。
坦率的说,我真不记得一年前的邮件了,但是,比较好奇,去应用商店搜了一下这个游戏,发现在 App Store 没有,回邮件一问,确认了是微信里的「小游戏」。做得还不错,扫码可以玩一下:
一看支付宝,还真有赞赏,怎么办?写文章的时候就大大方方的给人家提一下。我知道这个公众号的关注者里有不少游戏玩家,体验之后,如果觉得不错,不妨写一下感受留言给我。
不少人看到这里,就心里生出一种「你看,我就知道有广告」的聪明的想法,其实,如果熟悉我的写作风格的老读者,会知道要是为了广告写文章的话,我根本没耐心写这么多字儿,「不够油钱」。
继续往下说,这种对产品体验后的留言反馈,也是利他。但有时候,这种利他行为对自己也有回馈。前几天,一位英语领域创业的朋友微信上跟我说,通过在我的留言区互动,找到了合伙人。我觉得那是他应该有的收获。
我经常对所使用的产品提出不少反馈意见,有些人会对我有所微词,「整天喷别人,就你厉害?」殊不知,通过我的反馈,让这些产品得到进一步改进,进而让更多人得到很好的使用体验。你所看到的公众号的功能改进,有一些就是因为我的「吹毛求疵」而变得更好一点。
说回文章开头我提到的那位关注者,其实比较典型,我不是只针对他,而是说有一类人是这样的特征,他们的思维模式里很少考虑到利他。
有些初出茅庐的行业新手,总想跟所谓行业牛人套近乎,但你直接去跟人联系,去搭讪,却发现人家不怎么理你。这里告诉你一个技巧: 那些能得到帮助的人,往往也愿意帮助他人 。帮助他人也是证明自己价值的过程。大部分过来人帮助你并不指望你能回报他什么,而看到你帮助别人,他们才更有成就感。
利他才会更利己 。而只知道利己的人往往获益更低。
题图:Roy Lichtenstein 作品(局部)
当你有耐心看到最后,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