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被「小道消息」这个名字误导.在这里,我只想努力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互联网的清明上河图.

我的确会吐槽你的产品的,但你别怕

发布日期:2018-03-31 13:28:13 +0000

今天一位朋友提醒我,说某大公司同学捎话给我,让我不要公开批评他们的产品,有问题直接反馈给他们。


我完全理解,在微博、朋友圈或是公众号吐槽,有的时候会引起大公司内部关注,会给相关的同学带来不少压力。按照他们的想法,有问题的时候,先反馈给他们才对。


可是,你们也不联系我,我也联系不到你们,怎么反馈给你们呢?你要是让我反馈的话,咱们先得有个沟通渠道是不?然后捎话人跟我说,怕跟你不熟,所以他们也没联系我。


那我遇到问题咋反馈呢?打客服电话还是有其他渠道?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公众号或是朋友圈发个消息罢了。


更令我哭笑不得的时候,有时候我去申请一些服务的测试,得到的都是委婉的答复:怕你用了吐槽,所以暂时不能给你用,你再等等。


这就有点讳疾忌医的意思了。那我只好等正式发布再用,结果到时候一堆问题,只好吐槽。


有些人不了解我,以为我青面獠牙呢,或者像这篇文章题图那样,面目狰狞,呲牙咧嘴,其实手里不过是拿着一个香蕉,作势比划一下罢了。



但关于产品的吐槽,是个很值得说的事情。我甚至在知乎开过一个直播,题目就叫: 当我「吐槽」产品时,我在说什么 。然而,没多少人参与,得到的评分也很低。其实,这个课程,很适合一些大公司的产品经理去听听。去了解一下,用户吐槽你产品的时候,用户要的是什么。


但遗憾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换位思考的能力,而给一个人贴标签倒是很容易。


大公司产品经理怕我吐槽,为什么?是怕我的抱怨被公司老板看到,怕被批评产品没做好,工作上会很被动。这不是掩耳盗铃吗?


老板可不傻,如果一个产品他根本看不到用户的反馈,能是好的产品吗?一个产品,收到的反馈问题越多,说明越有改进的可能,产品才会变得更好吧?


以前听说在腾讯内部,产品经理有个「 10/100/1000 法则」,也就是说 产品经理每个月要做 10 个用户调查,关注 100 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 1000 个用户体验。现在用户都不写博客,写公众号和朋友圈了,但产品经理却不希望用户这样干,那么,真会有人有耐心去收集用户反馈?优良传统都丢掉了吧。


客观的说,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产品被吐槽,但是如果我们做这个事情,就必须得接受用户的反馈、质疑、抱怨。我认为这很正常。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也很正常。


但不正常的是,看到用户的吐槽抱怨就觉得用户是在「黑」,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用户的此类行为。恕我直言,这甚至有些官僚。而且,当你只看用户反馈内容里的情绪,那么你已经忽略了最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值得你注意的,跟产品本身有关的问题。


用户的情绪从哪里来?当一个用户因为一个产品的缺陷而连续受到挫折,浪费了大量时间解决不了问题,投诉无门,很难保证他们不带任何情绪,包括我自己。而这些,深陷各种会议中的产品经理们恐怕根本体会不到。


而为什么我总可以发现各种产品问题?不过是有更多人向我反馈,希望能找到一个渠道把信息有效地给相关的产品人员罢了。当同一个问题被多次反馈,而且我也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就有必要做一下反馈。


用户反馈的动机主要是什么?当然是希望产品的问题能解决,缺陷能改进。虽然,作为用户,我提的问题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不值得改进,我也能理解。但所有的动机里,用户绝对不希望产品变得更烂,尤其是我更不希望经常使用的产品变得更差。如果希望一个产品烂,别给提反馈就好了。


我现在不怎么去说阿里的产品问题了,因为没兴趣了,以前说的时候,人家都很反感,说又在黑他们,带着成见看我的行为。好了,现在产品能不用就不用,为什么给他们指出缺陷要他们改进呢?就让他们产品问题一直存在那里好了。而实际上,光一个支付宝我可能就日积月累收集了几十个缺陷,但我为啥给他们提?


谁家愿意多接受批评,跟谁多沟通一点,要不你热脸贴上冷屁股有啥意思?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 沟通渠道 ,彼此能 建立信任 ,是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坦率的说,我从这个过程里也学到很多,获益匪浅,这是我的私心。


最后说一下,当有人邀请我测试还未发布的功能或产品的时候,我从不做公开抱怨或是信息披露,这是某种契约。正如同,有人告诉我一个信息要我保守秘密的时候,我就应该保守秘密。


遗憾的是,经常有人误解,这些人的思维里,一个叫「小道消息」的公众号就肯定在传播小道消息,而一个经常吐槽产品的人,也一定带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反馈问题,也是一种表达。




题图:CC0 Creative Commons


顺便说一下,微信公众号文中广告位开通了,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目的(如果有)是为了测试这个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