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被「小道消息」这个名字误导.在这里,我只想努力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互联网的清明上河图.

在中国,有一亿人想指点张小龙该如何做产品

发布日期:2018-01-24 09:16:32 +0000

微信已经成为中国第一款月活跃超过 10 亿用户的产品,却看上去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产品不满意了。


如果一款产品只是针对专业人群,那么完全可以做到极致,越满足专业用户需求越好。比如做高尔夫球杆的,杆身只能是直的,材质也要越讲究越好,但如果十亿中国人都玩上了高尔夫,情况就不太妙,肯定有人提建议,球杆能不能用弯一点的,他就用弯的才顺手。


随着微信用户越来越多,用户对产品越用越熟,也必然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它不好用。他们想要更多个性化,尤其是符合自己习惯的功能。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对微信提产品意见,不客气的说,人人都想指导张小龙先生怎么做产品。粗略估计下, 十亿用户里 得有十分之一的人有这种想法吧:觉得如果他去做能做得更好。


比如说,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习惯了「分组」这个功能。有人说,订阅公众号太多了,能不能给我来个自动设置分组,又有人说,自动分组绝对不好,最好允许我可以手工分组。这样的建议和意见,微信团队恐怕要听到数百万次,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再比如,有人说朋友圈里被刷屏了,能不能把刷屏内容给我隐藏掉,或是折叠掉。每当被刷屏的时候,一个心智正常的人,很容易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在微信团队内部不可能没有讨论过,但是,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和做法。


当一个用户给产品提建议的时候,他最大的欣喜是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而最大的沮丧是他的建议被认为是垃圾。可一个事实是,当一个用户对产品提建议的时候,可能有 99.99% 的时候都会被当做垃圾。而他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也不过是因为有更多人提过类似的建议,产品团队适时做出了改变,是某种巧合罢了。


即使是一个专业领域非常有素养的人,也未必对一个产品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更何况,提了建议你又不负责,根本不知道建议背后要投入怎样的资源,要承担怎样的风险。你也不知道人家是不是有资源去做事情。


作为一个非常喜欢给别人产品提建议的人,我有时候是非常矛盾的,因为自己知道在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我看到的点状信息,与那些做事情的人掌握的系统层面的信息对比,不在一个维度上。


只有一种情况下,我会把产品的建议第一时间反馈给微信团队,那就是我发现了「Bug」,遇到了「故障」。比如,我昨天在公众号广点通里看到了灰产广告,这就是问题,提交给微信乃至腾讯,他们一定会重视。除此之外,一定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斟酌,再进行反馈。


即使是如此,也常常会被误解。你知道提建议的人最容易被当做挑刺的。「就你明白?你自己做的产品咋没做好?」遇到最多的就是这种嘲讽。旁观者不喜欢「讨论」,更喜欢的是「评判」(Judge)。


如果确定不了自己是不是对的,又怎么去评判别人呢?




题图:QQ 邮箱登录入口左边的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