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被「小道消息」这个名字误导.在这里,我只想努力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互联网的清明上河图.

尝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发布日期:2017-01-03 03:40:09 +0000

新的一年,我想在思维方式上改变一下自己,分享一点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及感受。


我在留意一些比我牛很多的人在做什么,经常通过他们写的文章分析他们的思维方式,我发现一个现象,他们写的很多我认为很有启发性的东西,总会被人评价为鸡汤,启发性少的文章呢,又会被人说没有「干货」,而喊着要「干货」的人呢,其实多数是不善于学习的人。


我关注的这些人多数是持续学习者,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认知,而观察一下那些总评价别人写的是鸡汤的人,发现他们的思维可能都被锁死了,「症状」是会很轻松的给一些事物一个简单化的评价,「这不就是…」「我早就想过了…」「我不看好…」是他们常用的句式。


但是你要问他们自己为什么不去做呢?这个时候他们又有其他的借口。评价/评判(Judge)一个人非常容易,甚至还有一些取巧的方式,比如你可以不用跟扎克伯格比谁成就大,可以跟他比中文,至少扎克伯格中文没有我说得好,估计也不会比你的中文好到哪里去。可是,即使你在某些地方意淫胜利了,自己并不会因此而有更好的成就。


这是不少人的通病,说起来挺不好意思的,我过去也这样,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认,要自尊啊,嘴硬不能认错,假装高明啊,认识到了问题,也未必能改。


罗振宇做完了跨年演讲,第二天不少人在朋友圈给出了评价,评价分为两个极端,一类人夸,一类人贬。夸的人其实是从演讲里找启发,看看哪些可以借鉴,然后就去实践去了,贬的人则是从演讲里找漏洞,然后啰哩啰嗦再写一大堆,证明罗振宇讲错了,进而论证罗辑思维团队这个模式不行。哪一种方式可取呢?你应该有答案吧。


前几天在「得到」上看文章,吴军说罗振宇有个特别的能力,「能把故事讲得好听」,这个非常难,你想在一个上万人的会场演讲,讲的内容可以抓住大多数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这个过程难免有瑕疵,但已经不重要了。这不只是很重要的能力,是很强的能力了。


而罗振宇为什么能说服吴军在得到开专栏呢?要知道在中国要找吴军开专栏的估计有上百家,大多数都不了了之,吴军在文章里透露了罗振宇团队的另一个优点:守诺。我推测这才是打动吴军的地方。要知道在中国凡是想做内容变现的团队,恨不得让每个写作者为他们免费打工,根本不想怎么维护创作者权益,罗振宇团队无疑在这一点做的特别好。试问,那些冷眼旁观信口说「不看好」的人,你们能做到这两点吗?


我的朋友曹政前几天在文章里号召向 90 后学习,我很赞同,我甚至觉得,要向所有有长处的人学习,不要固步自封。和我年纪相仿的人最容易说起当年勇,把所有事情都用自己的经验往上套,这样其实非常糟糕。互联网就是个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地方,一切从实践出发,以结果为准。


有点经验算什么?很可能那点经验恰恰是陷阱。别说自己过去一事无成,就算做出点成绩也不能保证一个人在新的战场还能奏效。我过去这一点做的还算可以,最起码自己会克制说「过去我在某某公司就这么做的」,有这种潜意识都不好,自大成狂,不经意的举止就会让合作伙伴心生抗拒。


值得解释一下的是曹政确实是我的朋友,这应该不算吹牛。曹老师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发,不信,你去关注一下他微信公众号,写的很带劲儿。


我自己现在能做到看别人的文章不去留言辩论,特别不赞同对方观点的时候,写篇文章阐释自己观点就行了,别没完没了辩论,因为辩论不出来结果,沟通方式也非常低效。一个喜欢跟别人辩论的人往往不是行动派,而且,恐怕自己的时间都管理不好。


这样也避免了揣测别人文章里的动机。随着年龄渐长,越来越觉得揣测动机是糟糕的恶习。但越是恶习,意味着人们越难以摆脱。好在我已经能做到有所克制。


而「以言废人」可能是自己另一个恶习。前几天看到网上又有人在批判任正非老爷子,说当年华为一个副总裁以家庭原因为借口要离职,任正非说:为什么要离职,你可以离婚啊… 就这么捕风捉影的一句话,网上一大堆人跳出来又嘲讽了一番。其实我们不知道当时情况到底是怎样,因为一句话而去评判任正非是不是有些偏颇?任正非真说过这句话吗?我们不知道,即使说过,有没有上下文,是不是开玩笑说的?我们也还不知道。


抓住一句话就评判一个人,我觉得是可怕的思维。完整的评价一个人最起码要察其言观其行,不因言废人,亦不应因人废言。这一点没法要求别人,自己争取能先做到。


这篇文章其实是写给自己的,算是提醒自己。



题图:Daniel Josefs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