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被「小道消息」这个名字误导.在这里,我只想努力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互联网的清明上河图.

从罗辑思维的「得到」说说「知识付费」这事儿

发布日期:2016-09-12 04:47:42 +0000

前不久李笑来先生来到杭州看我,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他是为了我而特地来了一次杭州。众所周知,李笑来是个亿万富翁,他有多少钱,我不知道,但肯定比我有钱,他在比特币的世界里已经是一个传奇。这样一个有钱人,时间自然也值钱,能在我身上花时间,这事情让我特别过意不去。


笑来和我聊了不少事情,我也跟他学到不少人生经验,比如他告诉我不要掉入人生「三大水坑」,然后我最近就每日反省。也有我没做好的事情,比如他告诉我要快速处理好当前的纠葛,早点调整好自己,我就没能做到,也是无奈。聊到最后,他告诉我,准备在罗辑思维的「得到」上开专栏了。这个事情就让我有些不解,我说你这么一个有钱人,怎么就开始做这个事情了呢?因为照我的理解,吭哧吭哧写一年,好像赚到的钱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钱,何况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用户付费的意愿在这一两年增强了。我能给出的初步解释是支付手段更便捷,从一定层面上刺激了用户付费的意愿。


有钱人看问题的角度就是跟我不一样。笑来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减少了阶层之间获取信息的差异。移动互联网出现以前,一个在三四线城市生活的青年是不太可能了解他那考入斯坦福耶鲁的同学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但现在有了朋友圈,信息获取能力接近,这就让他们意识到,有效的知识获取有了新途径,生活有了新的可能,他们愿意去做出一些改变。而且,有些先行者,他们获益后会被更多人看到,也会被效仿,每个人都害怕被时代抛弃,哪怕只是一种可能,也要去尝试。


上面这段话是一个多月后我根据记忆整理的,也是根据我的理解整理的,如果有偏差,是我的责任。跟李笑来一席谈,多少改变了一下我的认知,受益匪浅,所以,我也要给笑来的「得到」专栏做个小推广。




再来说说「得到」这个产品。罗辑思维这帮家伙最开始要做 App 的时候我是不以为然的,我甚至认为是个错误的做法。但现在,我自己都已经成了「得到」的用户(我订阅了和菜头、李笑来、李翔的专栏),只好承认自己是错的。


罗辑思维推出「得到」App 我认为跟微信公众平台迟迟不推出会员付费功能有一定的关联。如果微信公众平台早点把会员付费的能力放出来,罗辑思维团队会不会做一个 App 出来?或许不会。可是,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微信公众平台没有动作,那么,用户付费的需求怎么得到满足呢?有需求,自然有人看到这种需求并且推出适当的产品。


在一年多以前,我也开始做付费订阅实践,推出了一个叫做「小道通讯」的服务,服务是以邮件列表的形式提供的,然后我陷入了一场灾难,因为不停的有用户说「收不到邮件」,然后还要花大量时间做客服工作,这种麻烦一旦多起来,也就没心情继续提供服务给更多人。如果那时候有「得到」或类似功能的 App ,估计我也会比较省事了。


知识怎么定价?这个可太难回答。你买一本书,几十块人民币,有的人也觉得贵,但他吃一顿饭几百块就不觉得贵。买一本书,里面如果有个知识点能解决你的问题,几百块也不算贵,但如果这本书你根本没翻开过,定价一块钱也浪费了。如果我们带着功利心去评估知识,那就应该这样算账才是。


另一个角度是对思维的启发。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思维被固化得严重,如果你能不断看到有人给你灌输各种理念,就会正向影响到你的行为。这种收益很难用金钱衡量。李笑来几年前有篇文章,叫做「放下你的无效社交」,读后真是醍醐灌顶,这篇文章对我而言,值多少钱?我不知道。但我可以给作者做个主动定价,这个定价就是给他一次投票,购买他的一次服务。


公开课、视频直播、知识付费,甚至是朋友圈,这些新产品形态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信息获取能力。我知道有些朋友一直强调深度阅读和思考的价值,但也不能否认其他形式的价值,这些点和线穿起来,经过必不可缺的实践和思考,才会形成我们自身的能力。


最近看过不少对「知识付费」所谓「看衰」的分析。身处网络时代,人人都能发声。随便对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评价一句「不看好」太容易了,不过这种偷懒的评价也并不会对你有任何帮助,时间真是公平的。


题图版权:CC0 Public Domain


点击 {阅读原文},看李笑来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