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09-11 07:34:30 +0000
最近杨永信这个「电击狂人」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他的网瘾治疗中心已经开办了十年,十年里不知道多少「网瘾少年」被摧残过,这些人的人生已经彻底发生了改变。
不可否认,所谓「网瘾少年」确实已经形成了社会问题,但「网瘾」是否属于「精神疾病 」,学术界一直都存在争议,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及系统的治疗体系,也正因如此,给杨永信、陶宏开们开了方便之门,借治疗之名,以伪科学的暴力治疗手段谋取经济利益。杨永信治疗「网瘾」可不是公益的,收费昂贵。十余年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
家长们把孩子送给杨永信。他们相信杨永信,叫他「杨叔」,他们把杨看成某种意义上的拯救者。他们为杨永信辩护:「有效比正确重要」、「送孩子做电击也比坐牢强」。网络上有人这么看待这群「网瘾少年」:「那些网瘾少年已是沉迷网游不可自拔、精神已被控制、对父母亲情冷漠无感、毫无社会伦理的小恶魔。」
如果这些少年在接受「治疗」前已经变成小恶魔,他们有没有可能会变得更坏?当然会。杨永信怎么给他们治疗和矫正呢?除了 令人不寒而栗的电击,「强制服用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杨永信鼓励孩子们互相举报,互相监视,给少数人权力,让他们协助管理,如果管理不力,会被连坐电击。杨永信鼓励家长揭发孩子 。监视、举报、连坐,你会想到什么?这样的治疗行为只会比坐牢更坏。这种所谓「治疗」不可能把孩子们带上正途,只会让他们滑向深渊,万劫不复。
如果你看过电影《飞越疯人院》,接受「网瘾」治疗远比电影里可怕。
媒体上被广泛引用的一个数据称中国「网瘾青少年逾 2400 万」。乍一看很吓人,不过,该报告定义的青少年是 6 岁 -- 29 岁… 更何况,并非一个什么权威机构做的报告。这个数据经过媒体引用之后,很具有迷惑性。我查找了一下相关信息,当初怎么判定是否属于「网瘾」呢?
(1) 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
(2) 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
(3) 向亲人隐瞒了自己上网时间
满足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就认为该网民从一定程度上具有网瘾特征」,属于所谓的「网瘾」。
我想,任何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在离不开智能手机的今天,恐怕都可以归为有「网瘾」,包括我自己。
在电子竞技已经成为体育项目的今天,有必要换一种眼光看待所谓的「网瘾」。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网络是新生事物,而对于新一代的孩子来说,他们出生的时候就有网络,已经不会把网络当成所谓的高科技。使用网络对于他们而言就跟电灯自来水一样。家长和孩子之间怎么控制对网络的使用是一个问题。但这个是家长的责任,应该从一开始就需要正视的问题。
相信会有不少为人父母者会看到这篇文章, 不要把你的孩子送给杨永信们去摧残 。如果你觉得网瘾可怕,杨永信们比网瘾还可怕。
题图:Pink Floyd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引用的相关数据和内容来自媒体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