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被「小道消息」这个名字误导.在这里,我只想努力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互联网的清明上河图.

从《连线》对小米的报道说起

发布日期:2016-03-08 04:10:51 +0000

最近,《连线》(WIRED) 杂志英国版做了一期中国特刊,封面人物是小米公司雷军,标题用的很有意思:It’s Time to Copy China ,是时候模仿中国了,是时候山寨中国了。


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杂志,《连线》 专注实用技术和科技思想, 重新定义了数字文化, 影响力相当大。我到现在还记得当年看到比尔·乔伊的那篇《为什么未来 不需要我们》给我带来的思维震撼。


印象里这是《连线》第一次通过封面报道的形式来分析中国互联网公司,以前没有看到过。这个封面报道的具体内容我估计不少读者已经看过了,没看过的不妨搜索一下。




以我个人感受而言,我不是很喜欢这一期的封面,这个设计透露出一种很浓的意识形态感,有意或无意的用这种噱头,习惯性的用一些历史人物的符号指代中国。这大概也是一些国外科技媒体对中国科技公司的潜意识偏见吧。


相对而言,国外科技媒体并不是很了解中国科技公司现状(远不如我们更了解他们),另一方面,科技媒体有的时候,也跟个体网民一样会 智力上偷懒 。比如,一提到中国互联网,几乎总会提到 「Copy to China」,殊不知,中国互联网在很多方面都走在美国前面去了,或许是后发优势发挥作用了吧 我在几年前这样说的时候,被不少人拿国内的一些做的不好的地方反驳,但这几年的移动互联网的机遇,给了中国创业者很多创新的机遇,现在看,移动互联网已经领先美国很多,但这些很少被国外科技媒体关注。


我以前给一些媒体出主意,我说你们应该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互联网,而不是对中国人报道外国公司。这样消除信息不对称,更容易做出来价值。


偏见会让人智力上偷懒,进而把结论简单化,这种思维很害人。不止是外国人,我们自己看身边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小米能有今天这样惊人的估值,原因恐怕有很多,一篇文章肯定说不完,我们还是应该重点研究小米崛起过程中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公司运营机制的创新,是对模式的创新,而这是可以借鉴的。小米的互联网模式是怎么做到高效的?为什么联想没做成?小米和用户之间的强链接是怎么建立的?为什么华为没做成?


前不久不少朋友跑去 CES 参会,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能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国公司习惯于出现在这种场合,重要的是,产品做得越来越好。


最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走出中国,走上世界科技舞台跟更多玩家同台竞技,成绩都不差,这会给更多公司以启发,给更多人以信心。


没必要无端自豪,也没必要妄自菲薄。或许用不了几年,会有更多老外跑到华强北取经呢。


顺便说一下,雷总在两会上针对《公司法》的提案值得创业者关注,印象里,他连续好几年都在呼吁这个事情,这样的提案会让很多人受益。关注一下这些要比关注他是否在会议上自拍要有意义得多。


延伸阅读:


我看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