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9-07 09:56:00 +0000
大山 提问: 报告司令,发现一篇奇文 : 链接: “ 房地产长效机制 ” 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 尝试梳理整条链路但是知识储备和认知差太多,可否简要解读下 ?
这篇文章代表了某种势力的主张,但真实的政策不会按其预想的方式发展。 看得出来,作者熟悉美国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但是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东西: 一个社会的组织形态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石之上——它贯穿千年,不但契合这个族群的行为惯性也契合这个族群的文化习俗、核心诉求和认知心理。
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我在《识别结构,英明决策》里讲述了。 土地,财政,货币,三者有其二出问题,天下必然大乱。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天下不乱是第一位的,其它都是第二位的。 为什么会这样,在《 F2: 底层逻辑》里再讲。我在《 识别结构,英明决策 》里讲过, 人、钱、货的流向就是权力聚集的地方——车同轨,字同文不过是覆盖其上的装饰。 汉初七国叛乱,为啥叛乱 ? 吴国有铜山,楚国有盐场!我们直到今天也依然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啥叫中央集权 ? 就是权力归中央,什么权力归中央 ?
钱 !
一旦中央没有钱,变成讨饭财政,政令就出不了中南海——这事不是没有发生过,所以当年朱相国搞分税制,三七分成,稳定的好税种都归中央。
中央有钱了才能好好养军队,让他们不要经商。才能免了农业税,开始补贴农民,并给国有企业职工发福利。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社会月收入在
5000
元以下的占
90%
,这些人才是统治结构的基本盘!财权,军权,国企体系,统治基本盘全都在。统治结构的关键支点都很稳固,天下就乱不了。也真的不能乱
——
市场能创造很多东西,唯独不能创造和维系自身。一旦天下乱了,市场也就奔溃了。这才是中枢决策所依赖的底层逻辑。至于经济增长的波动,不是第一考虑因素——因为权力的基础并不来自中产市民阶级的情绪和好恶——你可以呼天抢地的焦虑,也可以瑟瑟发抖的愤怒,但在决策的天平上,丝毫的重量都没有。
这两句口号的先后顺序不能搞错:第一句是,稳定压倒一切;第二句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文章提出的主张有两个: 1. 中央与地方分享财政权; 2. 土地自由交易。前面的所有论述都是为这个主张寻找依据和做铺垫。先不说这个主张可不可行。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作者没有意识到: 土地是中国社会的货币之锚,它是所有社会财富的基础,其它一切代表财富的东西都是对土地的抽象 ! 财富的本质是共识,土地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共识。 在一个财产私有没有保障的社会中,土地如何能自由交易 ? 谁能保证小部分人不会借用公权进行大量的土地兼并 ? 目前社会的主体民众依然被固定在土地之上,它虽然低效,但是稳定。 如果土地大量兼并,这些失去土地又无生计的底层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或者烈火燎原。任何应对 ? 因此,又不得不直面那个核心问题: 低效的市场和直接摧毁市场,选哪一个 ?
如果把法律和事实都改成财产和土地私有行不行呢?不行!只能在 " 托管式的公有制 " 的基础上,逐步放开社会力量对非核心资源的支配权。贸然改成私有,整个统治结构全部掀翻!这是由社会基础结构决定的。 中国千百年来其实都是 “ 托管式的公有制 ” 以前托管给皇帝,现在托管给 ...
再回过头来讲中枢对地方的财政放权。会松绑,但不会放权。因为 一旦地方拥有了独立自主的财政权和融资能力,它就具有了形成自己的封闭势力,甚至自己养兵的潜力;如果财权,人事权、武力都有了,就能割据一方,自成体系!一旦藩镇割据,统一的市场也就瞬间瓦解。 看看印度吧,一车货从南部港口运到北部新德里,需要沿途向 29 个独立的地方势力缴纳税率完全不同的各种税!
以前的户籍都是每一个地方自己管理。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升级开始建立全国一体的户籍系统。其实, 所有现代化升级都是有利于中枢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和对社会管理的渗透。 未来在财政关系上,中枢会推进改革,但目的是要强化地方财政透明度,建立预算可控的现代化财政治理体系,而不是要跟地方分享财权! 作者熟悉西方的经济逻辑,但对中国社会理解不够深 。
注:这是知识星球里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提问,我在回答完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是对还未写的《F2:底层逻辑》的一种简单应用。我们不要像白左那样一厢情愿的要求世界应该按什么方式运转,而是探索真实的世界正在以什么规则运行… 以求进退不失据,追涨不杀跌。
提问到知识星球:守夜人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