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中国互联网的深度数据分析洞察,发布独家原创报告

剑雨浮生:那网络生态中的虚幻

发布日期:2017-07-24 08:45:24 +0000


人生转瞬即逝,一世修行,也许仅仅几次顿悟;命运谁能说清,转瞬即逝,也许仅仅我们选择。说要活下当下,可又有多少人能放下心中的贪嗔痴,来真实面对呢? 我们在感情漩涡中挣扎,我们无法自拔,我们不断做着不知道「被什么左右的选择」一直到我们彻底迷失,然后努力挣扎着「再选择」,这些选择决定,碎片似的连贯成我们这一生,如那五百年后不被人知的墓碑。


我们都是小人物,我们慢慢学会骗自己,戴着层层面具,用种种理由说服自己内心的不安,我们活到像行尸走肉。我们迷茫,我们焦虑,我们成为欲望的奴隶,我们把这一切又发泄回:生活,和网络虚拟世界中。


谁能确定说此生就不在「地狱轮回」中: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态相互影响,组成最不可能挣扎出来的「虚幻」。如果人生如梦,何必又反复嵌套。如果网络净土,又何必如此与真实缠绕。而这一切,又在逐利资本及白痴媒体的包装下,形成了空中楼阁般美景的「主流互联网影像」。


小人物,大历史,如果正史能说明一切又何来传承;天有情,天亦老,如果我们情感也能量化行业分析又何必那么复杂。今天我们tomsinsight团队通过真实案例,和大家一起洞察中国互联网生态中那些底层故事和行业生态,报告主题是:「剑雨浮生:那网络生态中的虚幻」。



报告楔子


2016年的春节,大年初一晚上,北京。和平日繁华的不同,春节的北京好似半个空城,留下的仅是那些土著居民、北漂的三口之家、努力忘掉自己故乡的「迷茫者」、和那些有故事的人。


东四环外小区,一个三十左右的男人在小区内健身器材区域不断的抽着烟。或远或近的鞭炮声仿佛和他无关,天很冷却也没有想回去的意思。仿佛这一刻是少有的属于他自己的时刻。他努力的让自己缩在黑色的羽绒服中,一明一暗的烟头衬托下,眼神却好像是一个快死的人:他叫「大头哥」,从小到大的朋友都这样叫。


有人说春节不回家的北漂要么在脱离原生家庭重生要么是在慢慢死去,这话好像只有当事者才有体会。但是大年初一,两个过年不回家的高中同学一早就聚在一起喝酒。


小C是大头哥的高中同学,两个人高中一起逃课玩CS,一起看那时候的「电脑报」「电脑爱好者」,一起复课又一起考到北京,一个北理工一个北交大,都是计算机专业,学校离得近,一起打球一起学校附近撸串喝酒,又一起商量着追姑娘。而毕业后,一起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几年。一个在著名互联网公司研究院,一个混迹在创业公司。



“我们早达成共识说了,三四线城市才能终端变现。而三四线城市的流量是上下流动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流量不是封闭的。”


“那是不可能的,脱离了当地信任的流量没价值。”


“你那么有信心你怎么不辞职回家呢?”


“我可能去别的城市。”


“你还想着她么?她根本不值得!快点放下得了,哥们。”


“你呢,你回家么?”


“可能吧,我想了好久了。”


… …


没想到的是,这天的对话,彻底的改变了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后来,大头哥回忆当天和小C吃晚饭,在小区里面抽了两个小时的烟。而这天晚上月亮看着毛毛的,总觉得会出点什么事。


而2017年的春节,两个人又聚在了一起。想了这一年发生的变化,大头哥酒后说:「我真希望去年的决定没有发生」,而对面的小C,眼神直愣愣的看着眼前的酒杯,说出了让大头哥不敢相信的三个字:「我也是」。


文章暗表:由于和我们分析报告的关联,我们先放下大头哥,接下来看看小C的故事。



故事:第一阶段


小C是山东人,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普通家庭,普通高中,成绩一般喜欢玩游戏电脑打球,复读一年考上了普通的大学。大学成绩也一般,毕业后就没法和那些「高材生」一样去著名公司,一直混迹在互联网创业公司,6-7年时间也颠沛流离6-7家公司:见过形形色色的人,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商业模式,干净的不干净的,见光的不见的光的。用小C自己的话说:「颠沛流离中,也算见识了中国互联网的形形色色,和那背后的客户及用户」。


小C从没想过能大富大贵,也不羡慕所谓「成功人士」,多少次他和所在创业公司老板喝酒时,都觉得对方其实很可怜。他喜欢技术,但却又没机会或者说没那个毅力或心劲来研究深入,总觉得自己机遇不对。他很羡慕高中同学「大头哥」,本科毕业后考研,然后去了著名互联网公司研究院,踏踏实实做技术研究,高薪不累还「体面」。


小C很聪明,不是那种纯粹的智商,而是那种性格中的嗅觉。用大头哥的话说,就是「Business Sense特别敏锐」,每次这个时候小C都是苦笑。但他也知道大头哥是在羡慕他,他也羡慕对方,也许这就是围城。


小C有一段初恋,校园恋情一直延续。女朋友在一线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两人感情稳定。但小C却总没有安全感,也说不清是对自己的工作事业未来,还是对两个人的感情。用小C的话说:「她三观太正,那些方法论只是适合大公司吧,但是她根本不理解中国互联网的生态,也不理解中国社会,却又觉得我太low了」这种感觉也延续到生活中。


两个人努力的生活,努力的工作,就和大多数北漂一样:希望以后能在这个城市稳定下来,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教育孩子,然后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到希望孩子能成为比自己「更强」的人。这个目标好像就像「魔咒」般维系着两个人的感情,仿佛未来的预期才是生活的开始。


而2016年的春节前几个月,一切忽然发生转折。女朋友态度忽然发生变化:年龄增加家人催促让女朋友给小C越来越大的压力,两个人不断争吵,而两个人约定的「预期」好像也越来越虚幻。最后,女朋友坚决分手,回陕西三线城市故乡,接受一份父母托人安排的「体面工作」。


几个月的失落郁闷戒酒消愁后,小C还是放不下 … …


2016年春节后,小C决定辞职,然后去那个城市找她。但一句「没必要相见」把小C茫然的丢在了这个陌生的小城市。又是几周的借酒消愁醉生梦死后,小C决定就在这个城市找点事情做,顺便「等待」。有时候生活就是如此的讽刺,这个决定反正把小C推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也是他真正发挥「自我价值」的开始。


这个中国西部的三线城市,也是除了省会外排名前列了,但从专业的互联网人看用户的角度,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用户和一线城市所接触的抽象同质化用户模型完全不同,整个认知体系都存在巨大的分层差异化,有一定的共性。主流互联网的所有都会在这渗透,但是和本地生活却几乎不牵扯,牵扯到的部分互联网也仅仅是工具而已,本地用户有着极其复杂的分层」,小C在和我们tomsinsight分析师讨论时双方最终如此总结。


这六七年北京创业公司的经验,让小C如那些「老板们附体般」敏锐的发现本地机会。他决定做本地流量生意,让用「人肉AI」的方式来让流量分层匹配特定用户,然后包装概念后与一线互联网公司合作,从中来获取toV模式。这可能是几乎所有互联网人开始创业时总会出现的「单相思臆想模式」,但却无心插柳柳成荫。


小C尝试过各类本地流量聚集方式,也发现从来没听说过的各类奇奇怪怪App(特别是区域门槛化的安卓应用)充斥本地用户的手机,但如果自己做本地的流量分发商,好像自己什么条件都不具备。功夫不怕有心人,很快小C发现了玄机:当地居民很少用4G流量,很多手机几乎不开4G,去哪地方都寻找使用wifi,但当地的4G流量价格却便宜的令人不敢置信,这几乎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消费习惯很难改变,运营商流量资源积压不断压低价格,却无效。


小C决定自己来改变,创造本地的「免费流量分发商业模式」:定制开发一款安卓4G路由,在安卓上开发流量管理系统(文章暗表:为了报告阅读体验,我们下面称之为「流量再分发层」),便于自己对流量分发的控制。然后把4G流量转变成wifi,通过赠送的方式,把这样的路由免费送给当地的各类商家(饭馆、棋牌室、KTV等等),而自己花钱埋单4G流量。当然屏蔽大流量例如视频类,但巧妙的转移到更直接的终端变现页。


这种模式极其暗合当地的消费需求:大家喜欢使用免费wifi,不愿意用4G,而当地小商家也没有意愿出钱购买相关设备。这种在一线城市几年前就已经过世的商业模式,仅仅换了个4G路由和利用当地的成本极其的运营商流量价格,就再次焕发。小C很快送出去几百个路由,每天大概有小几十万IP的量,仅靠移动网盟就持平4G流量成本并赢利。


这个时候,小C还不知道「流量劫持」这个名词,他更喜欢叫高大上的OTT模式。


2016年5月份,小C和大头哥发过微信:



“哥们,你现在咋样?”


“我回咱老家了,在一个小公司做房卡游戏开发,挺不爽的,这老板就是个傻逼,啥也不懂,而且这玩意好像有点擦边球啊。可能接下来家里找人去运营商做技术维护。你呢?”


“我在这找了点事干,弄了点流量的小生意,也算能吃上饭了。”


“你和她咋样?复合了没?”


“哦,我还没联系过她。再等等吧 … … ”



故事:第二阶段


小C心底总想证明自己,仿佛没法等待一天似焦虑的希望更大的「成功」,他开始通宵达旦的利用自己多少年积累的「实用技术和接地气的模式」进行着更大胆的尝试:「流量再分发层」如流量平台却绝对控制不开放,几十万的IP可以从本地广告主或者特定广告主获取更多的价值,完全没必要利用移动网盟。小C开始「劫持」优质的用户流量资源:各大门户网站的流量、微信公众号流量、信任度较高的应用、各类垂直应用,等等,每攻克一类,小C都有莫名快感,他开始享受这个过程。


不同的平台流量劫持后进行「矩阵交叉」,再通过本地的特殊暴利App变现,特别是大头哥所说的「房卡游戏」给小C带来的新思路;牵扯本地非法P2P金融、特定的一夜情模式交友相亲应用、各类本地的俱乐部模式应用等等。小C越来越没有底限的变现着手里面的足够的流量资源,而到了2016年年中,小C公司都没有注册,已经可以月收入过100万。


(牵扯商业伦理,免费版报告不再细表,具体模式专业分析发布在DI PRO数据中心)


多少年在北京创业圈子的熏陶,让小C总觉得这还不是所谓的「成功」,虽然他自己也不清楚什么叫做「成功」,却总是希望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小C觉得大概20的CPM价值仅仅是「屌丝做法」,而这样精准的本地流量,怎么也应该有50+的CPM价值。可笑的是他忽略了自己的最终变现终端模式都是什么样的类型。


特别是小C一直怀揣的技术梦想,总希望自己「不忘初心」的实现最初的通过AI技术进行流量再分发最大化变现的过程。于是他开始在自己能控制的「流量再分发层」添加手机号码验证机制搜集数据,进行用户行为建模。他明白这个过程势必会损耗一定的流量,也会大大影响自己的收入,但是他还是偏执的认为只有如此,才算是实现了一种「创新模式」,而这种模式是可以复制扩大啊,是创新的,是牛逼的,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用户都有唯一的标识,不同的wifi网络节点对比下有足迹数据、网络浏览记录有行为数据、停留时长有时间消费数据等等,不同的数据可以给用户画像,推出最优的流量变现方案和针对性的流量变现落地路径。「我当时天真的在追求一种虚幻的技术价值体系」小C这样对我们tomsinsight团队调研分析师说。


海量的结构化数据的搜集和精准流量匹配,让小C陷入漫长的建模和模型优化过程,而在一定程度上AI的伪命题和不足够的数据量,也让小C进一步迷失。精准的流量匹配和直截了当的利用人性的变现模式应用中好像根本就不存在线性关系,仿佛一个黑洞似的无法挣扎出来。而也让小C深入的思考互联网:服务和用户认知间,到底是否存在有价值的匹配关系。如果可匹配的部分,仅仅属于那些「鸡肋价值变现」,长期以往,互联网到底是靠什么驱动呢。


如果大量用户互联网的生活也仅仅是如此,那其价值何在呢。如果很多存在本就是悖论,那一直为之努力的意义又何在呢。小C没有从感情挫折中出来,所以迷失在思考中。偶尔,他会一个人从租住的房子中走出来,租个车,驱车到黄河边,找个地方一坐一天,然后满地的烟头。


2016年8月份,小C和大头哥发过微信:



“哥们,你现在咋样?”


“我现在移动做技术了,他们都不懂技术,就我懂,其实平时就是写写总结。我日咱家这边人都傻逼,啥也不懂,非常清闲,比北京清闲多了。家里开始安排我相亲了。你咋样哥们?”


“我自己做的事好像走向正轨了,我开始和你以前似的研究基础了,AI在流量分发的应用。”


“哦,那不错啊!但是做技术没前途啊哥们!和她咋样了?”


“哦,我还没联系过她。再等等吧 … …”



故事:第三阶段


2016年9月,当地的三大运营商之一主动找到了小C,这家运营商的4G流量小C使用最多。小C在不安中见了面,想到了一切的后果,几乎连夜逃跑计划都已经安排了。但是真实情况却出乎小C意料:运营商主动提出合作,希望小C多使用他们的流量,而流量的价格还可以降低一大截。毕竟在各种创业公司混过的小C好像嗅到了更多的机会。


很快,与这家运营商的更深度的合作达成:用户直接的4G流量也使用的「流量再分发层」,运营商提供接口小C部署,利润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小C注册公司,招人,更大的投入技术研发和针对广告主的销售。两个月后,小C和另外两家运营商也达成了合作,利用彼此的竞争关系和自己的技术优势获得自己在合作中的更大利益。


4G流量自带手机号唯一标识,都不用通过手机号验证页,也没有流量损耗。而运营商自己的4G路由,也开始内置小C的「流量再分发层」,并且也采用免费策略送给中小商家。4G的wifi覆盖在飞速的铺开。从此,这个城市中所有的4G和半数以上的公共wifi流量,都在走小C的「流量再分发层」,以此基础。小C可以把自己的「技术抱负」发挥到极致。


每天几千万的IP量,好像终于可以把技术做的「精细」些来满足他多年的诉求。而结构化用户数据又几乎没有成本的产出。小C勾勒了一种的更复杂的技术场景,我们可以称之为「副本计划」:每一个用户每天只看到特定的广告展示,而就如游戏副本,给唯一的用户创造唯一的展示计划。流量匹配优化必须以「单一用户」为基本单位+最大单位,绝对不能给同质化用户进行画像再匹配,来满足当地的特殊用户环境。


2016年12月份,小C每月的利润可以过1000万。暂时的刺激和忙碌的工作让小C脱离了那些思考,但他总是公司加班到最晚的那个。当手下的人都走掉后,小C在空空的办公室就会感到特别孤独,他有时候想和大头哥打个电话,但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总是有堵墙在。


2017年1月份,春节前。小C终于鼓足勇气给她发了微信:



“你还好么?”


“挺好的,你呢?”


“我在你家这边创业,现在很成功了。那些约定,现在都可以实现了。”


“我结婚了,3个月了。”


… …


“还在么?”


“在,恭喜你,祝你幸福。”


“嗯,你也是。”


“恩,会的。”


“你挺好的,也没错。只是你输给了时间,我输给了虚幻。”


“哦 … … ”



那天起,小C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在数据库中查询并细细的看前女友每天的网络记录:她看过的新闻、她看过的网剧、她买过的东西、她转发的视频、她写下的日志 …… 也只有这个时候,小C觉得他和她还没有分开,还在一起。而他,也没有输。



分析与洞察


201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却又很难把握:好像「热点风口」已经远离我们而去,红利性向导驱动的方式已然也不存在。多少年堆砌的过剩的网络「生产力」在逐步的以用户为节点进行发酵,产出的却是极其多元化到极其难摸索的规律。


用户被作为资源在层层拨开,信息对等几乎成为了伪命题,当我们再次打开网络的时候,这个巨大的「局域网」在禁止VPN后,剩下的希望用户看到的,用户也真正能看到么?



同质化模型在变现压力下成为了笑话,甚至被诟病多年的「流量劫持」在西部三线城市都需要以单用户做最大单元。以此,互联网又剩下的是什么呢。信息技术的精髓,对世界万物包括需求的抽象。当我们处于互联网前沿创新的时候,也许我们需要始终记得,我们是在抽象这个世界,而不是去描述这个世界。


(牵扯商业伦理,免费版报告不再细表,本报告专业版本会发布在 TOMsInsight团队 DI PRO 专业数据中心)



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后悔、我们悲愤、我们不甘心,而我们又被各种「欲求不满」所占据;我们努力、我们挣扎、我们不服输,但我们又没法摆脱「现实的枷锁」。也许,我们失去的并非理想而是确定性;也许,我们不是逃避,仅仅是对揭示的真相心怀疑虑,却情愿接受不重要的「虚幻确定」。可悲的是,这样的「虚幻确定」,却又在日复一日地变化着。


在这个谁也无法逃出的「虚幻」中,就如「在剑雨中浮生」,也许所有曾经的美好最残酷的地方,是有一天,我们虽然不相信真相,但分离让会它扭曲破碎,然后我们什么都记不得了,就如昨天晚上的那场梦,但也了却了前生来世的牵挂。


也许这一切都如这首歌 …( 点击下面链接收听《剑雨浮生》



( TOMsInsight仅发布独家原创报告,拥有全部内容及数据版权。 欢迎个人分享,但媒体或商业转载必须联系我们并获取 邮件授权 ,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


这是TOMsInsight报告


专注于中国互联网的深度数据分析洞察

微信号: toms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