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10-17 02:15:36 +0000
戳蓝字 “灼识新维度” 关注我们哦!
晚清沧海事(33)
第二十八章 命运之神
作者:罗马主义
人生的成就,大部分要凭借努力,但是最关键的时候,也得靠点运气。历史上有多少人,努力了半天,结果在即将成功的最后一刻,被别人抢去了功劳,被迫黯然离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无影无踪。
左宗棠本来也应该是这个下场,但是没有想到,远在欧洲的一场战争帮了他大忙,当李鸿章来到天津的时候,他继续和外国人打起了“痞子腔”。
不知道到底是这个痞子腔起了作用,还是因为德法两国正式开战,法国无暇顾及远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一点点小事,他们突然之间,从穷凶极恶,气焰嚣张,变得彬彬有礼。
李鸿章说他又查了一遍,有两个人是冤枉的,法国人说:“好,冤枉就冤枉吧,那就别杀他们了”。
李鸿章又说,对中国的官员处罚的太重了一点点 法国人就说:“好吧,你说啥就算啥吧,那就从轻处理吧。”
李鸿章一看,咦,法国人这么好说话,看来是他们受不了我的痞子腔,那我就再耍点小聪明吧。于是他就用16个死刑犯,换了天津教案中,被判了死刑的民众,结果法国人也就装聋卖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便他怎么瞎折腾。
至于赔的钱呢,本来也不多,所以李鸿章也就没有再多谈这个问题。当然,李鸿章并不知道,这个时候普鲁士和法国已经开打了,如果他要知道的话,开出更高点的条件,估计法国人也会接受。
当消息传回北京城的时候,慈禧太后赶忙抓紧这个机会,给大家说,你们看,李鸿章多会办事啊,现在条件好多了,大家应该同意了吧?
不过说实话,李鸿章的协议和曾国藩的协议相比,除了少杀两个人以外,其他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由于李鸿章出发之前,都挨个收拾过这些家伙,所以他们现在只能皮笑肉不笑的鼓掌说:“牛逼,牛逼,能干的不得了,赶快让他去西北吧,再把穆斯林叛乱的问题一起解决了吧。”
这帮人心想,既然斗不过你,那就折腾死你呗。可是慈禧太后不干了,她觉得像李鸿章这么能干的人,必须留在身边,随时处理点应急事物,不然的话,朝廷上全是一堆草包,那怎么能行?!
那既然把李鸿章留在北京了,是不是就应该让刘铭传去取代左宗棠呢?这时候有一个人跳了出来,坚决反对大家的这个想法,而且还说了刘铭传一大堆坏话,不仅仅如此,他还私下去给慈禧做工作,千方百计的打消她这个念头。
这个人是谁呢?原来是翁同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说来话长。
原来他和李鸿章还有曾国藩两个人,可是有杀父害兄之仇的,早就对这两个人恨之入骨,之前我们在介绍陈玉成和苗沛霖的时候,讲过这个故事。
前面说了,朝廷以为左宗棠全线崩溃了,打了个大败仗,为了稳住阵脚,彻底解决西北问题,就派李鸿章前往陕西,准备取代左宗棠,收拾局面。
这个时候,翁同龢听说西北的战局吃紧,非常难打,心里还暗暗高兴,等着看李鸿章的笑话。
可是没有多久以后,他收到了袁保恒的一封来信,信里有意无意的,向他透露了左宗棠的计划,他再把朝廷的奏报拿来仔细一看,马上就醒悟过来,原来左宗棠没有打败,这一切都是他的诱敌之计。
这一下可把他给气坏了,天哪!李鸿章这不是去赴汤蹈火,而是去摘桃子,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李鸿章平定了捻军,现在又解决了西北问题,那岂不是又立下了盖世奇功,而且还掌握了天下的所有兵马,一旦得胜回朝,肯定变成了炙手可热,权倾朝野的家伙。
他越想越气,如果真是这样,一方面,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机会找这两个人的晦气了,一辈子都要仰人鼻息,被他们两个踩在脚底下,爬不起来。
另一方面,站在他的那个世界观来看,如果天下的兵权都归于了李鸿章,万一这个家伙有一天图谋不轨,连一个约束他的人都没有,这也是他受不了的。
于是他就琢磨,必须得把这事儿给它坏了。恰好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天津教案,曾国藩受命前去解决,翁同龢觉得,机会来了。
虽然他当面不说什么,装着跟慈禧一条心,想两下把这事儿解决了,可是背地里,他却到处去放风:“哥们,你说曾国藩这个家伙真是能干啊,不但打仗是一把好手,现在还能解决外交问题,上次他打下南京,朝廷就欠了他的,没有兑现当年咸丰皇帝说过的,谁打下了南京,就给谁封王,这次再立了大功回来,恐怕就糊弄不过去了吧,光封一个王都不行了,还得是摄政王。”
他这样一吹风,朝廷里的保守派,特别是那些满清贵族们,都是心里一紧,那曾国藩岂不成了曹操了?
其实就是他不说,那帮人也早就担心这事了,现在他再到处煽煽阴风,点点鬼火,大家更是觉得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很多人觉得这已经危及到社稷安危了,不出手不行了。
所以他们必须给曾国藩使绊子,千方百计的煽动舆论,提出了一系列根本实现不了的目标,如果曾国藩照着做,那他就是个傻逼,自然碰的一鼻子灰,如果曾国藩不这么做,那就攻击他不爱国,是汉奸。
果然不出所料,曾国藩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和平方案,但是这并不重要,大家还是可以继续攻击他,他做的不够好,是不爱国,是个卖国贼,大奸臣,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反正什么算是做得好,这也没有一个标准可以评判,大家可以自说自话。
慈禧太后虽然内心很满意,可是舆论压力太大,如果她非要一意孤行,支持曾国藩的方案,那就成了昏君他妈,女版的赵构了,所以她必须找政治同盟,来帮她解决这个困境。
这就是翁同龢要的效果,他就可以借机玩个一石二鸟之计,劝说慈禧把李鸿章调回来解决这件事,一方面可以不让他去摘桃子,另一方面又可以借机把他搞臭。
可是没想到李鸿章棋高一着,对内对外,都玩一套“痞子腔”,先把几个主要的保守派全都收拾了,再加上运气又好,恰好又碰上了普法战争开打,法国人无心谈判,想两下快速解决,所以多少找回了一些面子。
而且李鸿章和曾国藩还真有点不一样,他可是放得下脸,悄悄地派人收买了一大堆言官,刚把结果送回北京,立刻就有一大群人鼓掌叫好,到处宣传他有多牛。
当然,这就和今天那些去机场迎接歌星的粉丝一样,是按表演项目收费的,送鲜花给多少钱,哭晕给多少钱,喊的声音嘶哑给多少钱,那都是有价的。
虽然向翁同龢这样的内行知道,这都是李鸿章这家伙拿银子砸出来的,可是外面的人看不明白,马上就跟风,大家都说他了不起。
而慈禧早就想息事宁人,一看有人捧场,马上就下旨肯定了这份协议,嘉奖李鸿章,于是他一下子就变成了民族英雄,朝廷上的大红人,社会上人人钦佩的偶像。
结果,翁同龢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有苦说不出,打落了牙齿,只能往肚子里吞,谁让对方智商高呢?!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廷里又在讨论,让刘铭传去接替左宗棠,这一下,翁同龢更是急火攻心,他和刘铭传也是势不两立的,决不能让他去摘桃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刘铭传这个人,怎么看也不像那个时代的人,他的思想和行为,在当时的人看来,简直就是一个怪物,所以大家不仅仅觉得他脸上有麻子,而且脑袋有包。
他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一天到晚见人就念叨着要造轮船,造铁路,而且要大炼钢铁,造蒸汽机。这让当时的人,都觉得这家伙是中了洋鬼子的邪。
不仅仅如此,他也不太注重体统,打仗的时候,让士兵学着趴在地下前进,躺在地上开枪,被其他将领嘲笑,毫无气节可言。
而且他不相信人的力量,坚持唯武器论。当别人用前膛枪的时候,他就开始用后膛枪,当别人用后膛枪的时候,他就开始用弹仓步枪,特别能折腾,特别能花钱。
不仅仅如此,他还到处宣传他这种不健康的思想,他在给朝廷写的奏折里说:“湘军老将扭是前功,语以后膛枪炮,恒鄙夷不屑,即于法交锋,实叹格林炮,黎意枪运用之灵,命中之远。”
(格林炮,就是加特林机关枪,黎意枪,是由美国人詹姆斯·帕里·黎意设计,一种连发后膛步枪,最远射程可达1200码。清军购买的原装货有弹仓,国内仿制的去掉了弹仓,变成了单发。)
如果说这个人有什么优点,就是打仗特厉害,而且他打的都是硬仗。所以平常大家都把他当成神经病,但是一打仗的时候,就立刻又想起了他,指望着他上前去耍菜刀。
所以如果西北战场真的失利了,谁最有资格去替代左宗棠呢?还真是非刘铭传莫属。
那么他和翁同龢有什么过节呢?让翁同龢这么恨他?
刘铭传这个人,本来在安徽老家混黑社会,手下有一帮小弟。后来李鸿章离开了曾国藩,在上海开山立派,创立淮军的时候,把他从家乡招了过来。
淮军打下常州的时候,这家伙抢到了一个国宝,叫做“虢季子白盘”,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知道了以后,就想问他借来看一看,替他鉴定下真假。
虢季子白盘
翁同龢这个人,虽然人品不怎么好,但是学问绝对是一流的,他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书法家,考据学家,在中国近代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
像这样的人,通常都比较喜欢捡破烂,翻垃圾桶,没事就在旧货市场里瞎转悠。所以他一听说刘铭传得到这个宝物以后,兴奋的不得了,就想收归己有。
如果换作别人,只要他放出这句话来,对方立刻就连夜快马送入京师。
因为他和他爸,那都是皇帝的老师,天天都有机会跟慈禧太后两个聊聊天,更不要说小皇帝将来长大了,那肯定最听的就是他的话,所以谁敢不巴结他!
但是刘铭传不这么想,因为大家都知道,他脑子有包,他随后做的事,让周围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他直接问翁同龢:“请问你借了以后,还不还我呀?”
这直接把这个翁同龢气得七窍生烟,当时就想发火,官场里,哪有这样处事的?!
但是翁同龢实在太爱这个盘子了,就忍了这口气,又派人来说:“行,算你狠!开个价吧,我绝不还价!”
按说翁大人几时花钱买过东西呀?这可给够了面子了,但是大家猜他说啥?他说:“这盘子和我有感情,我可不喜欢第三者插足。”
(1950年,他的后代把这个盘子无偿捐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来为了这个事,翁同龢就整过他一次,大家知道,平定东捻军,名义上李鸿章是总指挥,但实际上,他主要负责行政和后勤,真正在前线指挥打仗的,却是刘铭传。
后来平定西捻军,实际上出力最多的也还是刘铭传,因为淮军的装备,远远好过左宗棠军的装备,所以自然而然的,他们是战场上的主力。
可是这么大的功劳,到了最后封赏的时候,按理说,他应该排在李鸿章和左宗棠之后,就算混不到伯爵,至少也应该安排一个子爵吧?!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冒出了一大堆人上奏,说他贪污军饷,滥杀无辜,谎报军功,虐待士兵,总之就是一个头上长疮,脚下流脓的坏家伙。
最后,虽然曾国藩和李鸿章极力保荐,却也只封了个一等男爵,气的他直接辞职不干,跑回老家种地去了。
当然谁都知道,这是翁同龢在背后捣的鬼。
这次朝廷以为左宗棠打败了,派李鸿章去前线,和穆斯林真刀真枪的干,马上又把他想起来了,毕竟大家心里都知道,虽然他脑子有包,但是真的打起仗的时候,还得靠这种人。
而刘铭传对这个机会,其实也是非常重视的,因为他知道,派李鸿章去,主要是为了在政治上和左宗棠交接,毕竟他的级别不够。
但是前线的军事指挥,肯定还是由他来负责的,而且这一次,他还没有出发,朝廷就给他了一个代理陕西巡抚当着,直接就变成了封疆大吏,和以前的军职完全不同,清代一品的军职,见了二品的巡抚,那也是要磕头的。
所以他觉得受到了重视,心里还是非常感激的。
如果他能尽快平定西北穆斯林叛乱,将来的陕甘总督,很可能就是他的囊中之物,下一步离进入政治局就不远了。
这样,他就有机会彻底施展他的抱负了,去修铁路,造工厂,虽然他脑子有包,但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是有想法的。
刘铭传
刘铭传这个人,虽然很多人不喜欢他,但是曾国藩非常器重他。
据说有这样一件轶事。有一次,曾国藩请淮军将领吃饭,席后,特意给每人来了一份元宵。
等到大家都吃完了以后,曾国藩问:“诸位,你们刚才吃的碗里有几个元宵,你们知道吗?”
结果所有的人都面面相觑,谁脑子有病啊,吃碗元宵还去数有几个?
结果刘铭传就脑子有包,他居然准确的把元宵数量说了出来,从此让曾国藩对他刮目相看,以后见人就说:“脸上有麻子的家伙是个帅才啊”。
(看来下次有领导请我吃饭,我也得把吃了几个饺子,元宵数清楚,但是千万别上面条,那我就直接昏倒。)
所以,刘铭传在这次出征之前,特地来北京拜访了曾国藩,请他指点,怎么样才能干好这件事。
曾国藩嘱咐他,其他你都行,不用我提醒。但是有一点,你一定要和翁同龢搞好关系,在官场里,要想真正做一点事,为国家分点忧,光有本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尽可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
于是他就想,曾国藩说得有理,翁同龢不是老惦着我那个大盘子,要搞考古学术研究吗?那我就给他整几个拓片,免得他老嫌我有点抠门。
但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结果他这么一做,反而把翁同龢彻底得罪了,从此发誓和他势不两立,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初刘铭传既不让翁同龢鉴定,也不把盘子卖给他,让翁同龢很生气。
但是他后来又细细一想,觉得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个家伙没有文化,捡了一个古人的夜壶,当作了国宝,现在也许知道了,怕丢人,所以不好意思拿出来呢?
虽然越想越觉得很可能是这么回事,这才合情合理,让他稍微好过了一点,但是心里头还是不爽,憋着一口恶气,总想找机会整一下刘铭传。
所以在李鸿章平定了捻军,朝廷论功行赏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背地里偷偷黑了刘铭传一把,让他没有封到子爵,只封了一个男爵。
可是朝廷下令刘铭传西征以后,这家伙居然托人送来两张虢季子白盘的拓片,翁同龢一看,差点儿气晕了过去。
真迹,百分之百的真迹,而且绝对是稀世罕见的国宝。翁同龢心想,你送我拓片啥意思?向我示威?你意思是你要发达了,将来好来报复我?
翁同龢越想越不是滋味,这刘铭传号称淮军第一能打的名将,本来他就能打,再加上左宗棠已经快要成功了,万一他一去就摘了桃子,顺势平定了西北,又收复了新疆,这回来岂不是要成了军机大臣?那将来还有我的好日子过吗?
而且更可气的是,这刘铭传的后台老板李鸿章,现在又成了朝廷的大红人,将来刘铭传又手握重兵,那岂不是可以一手遮天,我们之间的深仇大恨,再也没有报复的机会了!
所以翁同龢越想越气,虽然忙乎了半天,不但没有整倒李鸿章,反而让他借机得利,如果再整不到你刘铭传,那活着实在是没啥意思了,所以他必须联合一群保守势力,全力挺左宗棠,坚决不能让刘铭传接手。
你看,这个世界上吊诡的事情就在这里,人和人之间,常常是很难互相理解的,刘铭传本想去缓和关系,结果反而激怒了翁同龢,所以呢,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看法还真不一样。
同样,我们今天也很难理解,金积堡里教主的一些想法,早在一年多以前,董志塬战役结束以后,教主就命令他的部下,李德仓向清朝政府投降,躲在地处偏僻的张家川,保留教派的火种。
看来自从左宗棠进入西北以后,教主就已经预感到他可能会彻底失败,所以才预先留下了后手。
可是接下来他做的事情,大家就看不明白了,那就在金积堡之战失败之后,白彦虎已经带着大部分的精壮逃往河州,金积堡陷入了外无援军,内无余粮的困境之下,教主却做出了一个反常的举动。
他开始叫外地的一些新教首领,前往金积堡,准备和他一起赴死,按照他们的说法,叫做:“舍西德。”
这里头就有我们前面向大家介绍过的,北京城的金爷,这些人听到他的召唤以后,立刻抛家舍子,欣然前往金积堡,准备和他一起赴死?
为什么他一方面要留下教派血脉,一方面又要叫一些各地的首领前来赴死?说实话,刚看到这些史料的时候,我琢磨了半天,也没有想明白。
直到后来,我遇到了一个非常了解穆斯林的朋友,他给我讲,什么是“舍西德”,他说,在云南的沙甸,就有一座“舍西德”的纪念碑,纪念1975年,那些死于和解放军作战的穆斯林英雄。
当然,按照他们的说法,这是和四人帮领导下的解放军作战,所以是正义的。我的朋友告诉我,当你看完这座碑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舍西德”了!
而且我的朋友还告诉我了一个秘密,如果你在穆斯林的清真寺上,特别是最近几年修的,看见写着爱国爱教两个字,如果是用繁体字写的,那是有深意的,因为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的是简体字,所以两个“国”字,是不相同的,至于其中的含义,你自己慢慢去琢磨吧。
然后我就向他请教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明知已经失败,教主还要把外地的那些首领也喊来,而且那些人也愿意欣然赴死?
他告诉我,那是为了留下仇恨的种子,在他们快要失败的时候,通常会这么做。
他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地区的教众都知道,他们最爱的人,被异教徒给杀害了,所以,他们必须有一天,来报这个仇,这就是“舍西德”。
我还是没有想明白,就问那个朋友,好好的,为什么他们非要来找死呢?
我的那个朋友叹了一口气说道,因为你不信教,所以无法理解信教的人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没有仇恨就没有凝聚力,没有凝聚力就没有信仰,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制造出仇恨才行。
所以为什么他们要大老远的,跑到西北来送死,那就是他们的使命,不然怎么能让那些生活在和平和安逸之中的教徒,感受的到仇恨呢?
因此不要说刘铭传和翁同龢之间互相不能理解,我们也无法理解教主这些人的思维,同样,当时的人,也无法理解曾国藩他在想些什么。
按理说,在天津教案中,大家都骂你是卖国贼,那你就离外国人远一点吧,免得一不小心,污水又溅到了自己的身上吧?!
可是他偏不!天津教案刚一尘埃落地,他就和李鸿章联名上奏,要求执行容闳提出来的赴美留学幼童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连续15年,每年都要派出一批中国留学生去美国学习,和美国人同吃同住,全部读美国的常春藤名校,而且学成归来之后,直接授予秀才的功名。
当所有的人都得知了曾国藩这个想法以后,大家都觉得他是不是得了失心疯了?尽管大家照例唾沫四溅,气势汹汹的激烈阻挡,但是这一次,由于西太后欠了李鸿章和曾国藩太多的人情,所以破例立刻就批准通过了。
可惜的是,一年之后,曾国藩就离开了人世,这个项目失去了最坚定的支持者,四年之后,他这个唯一可以挽救中国命运的计划,在当时最有远见的解决方案,被废除了。
虽然只执行了短短的四年时间,而且仅仅只有一百多人赴美留学,但是这个计划,依然光彩夺目,为中国培养了众多的人才。
第一批返回的21名学生均被送入电局学传电报,第二、三批学生由中国当时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外,其余50名分赴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等处当差。
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在他们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这才仅仅执行了四年!100多个人赴美留学!就出了这么多人才,想想看,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按照曾国藩的想法,连续15年的话,人变了,中国肯定会发生变化,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不再会有近百年的辛酸……哎!历史通常都是一声叹息……
可惜的是,没有人真正的理解了曾国藩的想法,也没有人有他那样的远见,人和人之间,虽然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但是互相之间很难理解。
同样,大家也不理解左宗棠,就在刘松山战死后不久,他给朝廷来了一封奏章,声称已经全线胜利,同时请朝廷授予刘锦棠四品文职,负责统领刘松山全军。
为什么要给刘锦棠四品文职?前面说过,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文职要比武职高的多,也更受人尊重,有利于他统领全军。
可是文书刚一到北京,立刻朝堂上就是骂声一片,都说左宗棠真不要脸,主将战死,全军退出了金积堡,都这样了,你还说你打了胜仗,我们都替你害臊。
可是左宗棠申辩说,刘松山之死,确实是一个悲剧,但既然是在战场之上,那么生生死死,都是正常,不然怎么叫战场呢。
刘锦棠在打胜了以后,率领全军退出金积堡一带,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毕竟失去了主帅,需要重组战斗序列,现在他们已经重新回到了金积堡一带。
而且雷正绾和黄鼎,原来归刘松山节制的卓胜军郭宝昌部,现在由其弟金运昌带领,都已经进入了金积堡一带,参加对余下堡垒的围攻。
现在我们已经挖了几道壕沟,把金积堡一带,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架起了炮台,日夜轰击堡垒之内,穆斯林已经断粮将近半年,最多到年底,必然投降。
一旦解决了金积堡问题,剩下的穆斯林叛军将群龙无首,我就可以腾出手来,去解决河州和西宁的穆斯林叛乱问题,虽然还有很多艰难险阻,但是最大的障碍已经解决。
朝廷上的大臣,特别是李鸿章的淮系官员,以及一大堆没事就喜欢瞎起哄的言官,听到他这个说法,立刻大加讥讽,说左宗棠的脸皮之厚,已经可以跟城墙的拐角相提并论。
他们这么做,一方面是不相信左宗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刘铭传能够尽快的接替左宗棠,毕竟大家都是一伙的。
说实话,这个时候全亏了翁同龢,虽然他的动机,完全是另外一个目的,但是他也组织了一帮人,帮着左宗棠说话,只要是李鸿章那一派人想做的事,他就一定要去做对。
而且他还有一招最狠的,就是每当两宫皇太后,去看他给小皇帝上课的时候,他就专门给小皇帝讲,历代的奸臣如何篡权的故事,最关键的第一招,就是独揽兵权和行政权,所以千万不能让一个大臣坐大,必须要有人制衡。
那小皇帝就会问,那我们朝里的大臣,有没有人独揽兵权的呢?每到这个时候,翁同龢就微笑不语,看着书不说话。
小皇帝得不到回答,就会忍不住去问两宫皇太后,老练的慈禧自然会说没有,有点傻的慈安,有时候就会说,李鸿章现在的权力就有点大。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多来几回,还是影响了慈禧,让她觉得,这话还真有点儿道理,确实值得注意,再加上翁同龢不断的说左宗棠的好话,所以慈禧迟迟没有安排刘铭传接替左宗棠,一直处于犹豫之中。
而就在这个时候,美国的黄金产量频创新高,世界各国的银价不断下跌,急需寻找出路。
而当时的世界上,各国都在搞金本位,白银唯一的去处,就是中国。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南方的战乱已经结束几年了,经济已经得到了恢复,再加上通商口岸的大量开放,以生丝和茶叶为代表的进出口贸易,急速增长,海关和各地的厘金收入倍增,突然之间,财政状况变得好了起来,尽管大清的官员,谁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钱了。
虽然左宗棠的开支依然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相比于一年之前,压力还是小了很多,所以说钱的时候,大家对左宗棠的恨意也就小了很多。
再说刘铭传到了陕西,一直在那傻等,到底让不让他去替换左宗棠,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指示,他只是听说,朝廷上为这事,争的你死我活。
又过了没多久,黑他的行动又开始了,什么谎报军功,苛扣军饷,贪污钱财,作风不正,一盆又一盆的污水,开始往他身上泼。
开始,他还极力为自己辩护,毕竟他啥也没做,一直留在陕西傻等,可是到了后来,他发现喷到脸上的唾沫星子,简直擦都擦不及。
不久之后,传来了金积堡被攻克的消息,左宗棠不但官复原职,而且又变成了朝廷的大英雄,他知道自己无望了,又被耍了,于是一怒之下愤而辞职,又回老家去了。
后来朝廷又有一次招他出山,让他领兵到东北去对抗老毛子,那一次,他差一点干成一件盖世奇功。
话说到了1880年,沙俄重兵屯集在东北和西北周围,准备有所行动。这下可把老佛爷西太后给急坏了,若是东北有所闪失,那可是断了清朝的龙脉啊。
于是她召开军机会议,大家开始七嘴八舌的推荐人选,但是西太后都不满意,于是就问李鸿章:“你怎么不派你手下最能打的那个刘铭传去呢?”
还没有等李鸿章回话,翁大人就赶快先奏报一句:“这个刘铭传因为犯案已被革职,而且他其实也就是一个怂包,离开了洋枪洋炮连仗都不会打。而且他的兵打仗的时候特别胆小,站都不敢站起来,都是趴在地上放枪,实在有损国体军威。”
于是西太后回过头来问恭亲王:“是这样吗?你不是说此人是天下第一名将吗?”
恭亲王清了清嗓子,干咳了两下回答道:“他怎么打仗我不知道,但是我只知道捻军作乱了十几年,前后折损了几十员大将,连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也死于剿捻,但是他一出马,立刻就彻底剿平了西捻,从此天下终于太平了。”
于是西太后对李鸿章说:“赶快把这个人给我找回来,让他带兵去东北打仗”。
按理说皇恩浩荡,刘铭传应该感激涕零,提高了思想觉悟,从此变得正常点儿了吧?但是不,他依然脑子有包!
虽然他连夜奉诏进京,但是他在朝廷上说的话,让大家全体晕倒。
他给西太后说:“老毛子,西洋人咱们都不用怕,只要咱们修四条铁路,一条从北京到东北,一条从北京到山东,一条从北京经河南到武汉,再修一条到兰州的,从此咱大清就再也不受洋人欺负了!”
这话一说完,老佛爷刚喝了一半的水,就直接被呛了出来:“他们说你脑子有包,我看了一下,只是你脸上的麻子比较大而已,还算不上包,但是你刚才说的话,就实在有点秀逗了。我叫你带兵去打老毛子,你怎么跑来跟我说修铁路?”
这个刘铭传并不慌张,他耐心的给老佛爷西太后解释道:“你知道翁大人他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咱们大清只要万众一心,4万万同胞只要一人吐把口水,都可以把那洋人淹死。”
“但是太后,你想过没有?咱大清虽然人多,可是都住在天南地北,但是洋人每次闹事,都是坐着轮船,集中在一起从一个地方来,所以每次打仗,反倒是敌众我寡,咱们虽然人多口水多,可是用不上啊。”
“如果有了铁路,我们只要把军营修在铁路周围,哪里发生了战事,立刻就可以倾全国之力前往,这样就会无往而不胜!”
西太后听刘铭传这么一解释,好像也挺有道理。于是就下旨了,召开全体朝臣大会,讨论修铁路的问题。
这就是著名的《筹建铁路以图自强折》,刘铭传挑起的铁路修建问题,实际上是晚清历史上的最重大的转折点,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
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因为一旦有了铁路,先不说众所周知的经济和军事作用,最重要的是,人们的活动范围就会变大,视野就会开阔,新的思想就会迅速的普及,这会触动整个社会的根本变革,就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
实际上现在很多西方历史学家都认为,欧美社会的根本变革,是铁路促成的。在没有修建铁路以前,欧美社会虽然有了一些新思想,但是传播的范围很有限。
而一旦开始修建铁路,邮政变得容易,就必然会出现报纸,而一旦有了报纸,整个社会就会受到各类新思潮的冲击,人们的观点就会迅速的转变,西方的历史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地方一旦有了铁路,这里的人最多只需要十年的时间,就会不再坚信封建迷信思想,可以一定程度上的,接受现代工业文明思想。
而且刘铭传以他的二百五风格,说出了洋务派大臣们一直想说,却不敢大声说的梦想。因为修铁路在清朝,一直是一个很禁忌的话题,总有人觉得,那些洋玩意儿不利于我大清的风水,而且会帮助洋人控制中国。
不过到了刘铭传提出修铁路的时候,大臣们也已经见过了很多新鲜的西洋玩意了,很多人还出访过西洋,思想已经不那么保守了,除了洋枪洋炮以外,西洋的火轮船都买了好几条,既然火轮船大家都坐得,那火车有什么坐不得呢?慈禧太后公开召集大家讨论火车的修建方案,就说明火车本身已经不是问题了。
这个时候离甲午战争的爆发还有十多年的时间,如果国家开始全面建设铁路,必然带动工业化发展,那么历史就可能会改写,很可能我们现在都还是大清帝国的臣民。
但是国运啊!国运!刚开始辩论的时候,洋务派明显占了上风。比如一些大臣说火车隆隆的响声会坏了风水,洋务派就反驳说轮船也会有汽笛声,没见它坏了风水啊。
又有一些大臣说,修建铁路的话,要占了农民的地,伤害农民的利益。但是洋务派说,这些农民就可以变成了工人,收入会变得更多呀。
还有大臣说,修建铁路要花很多钱,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呀。但是洋务派反驳说,如果我们派5万余淮军前往东北,那里地广人稀,至少每年需要40万人进行后勤支援,所花的银两远远超过了修铁路要用的钱。
而且铁路本身还可以用于民用运输,还能挣钱,不管花了多少钱,将来都能收的回来。单纯派兵出去,钱花了就是永远花出去了,没有任何收益。
随着辩论的深入,保守派的理由都显的滑稽愚昧和不堪一击,西太后和恭亲王都已经明显倾向于修铁路了,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这时候翁大人出手了,他只简单的说了几句话,就彻底扭转了局势。
他说:“刘大人的方案看起来不错,但是有一个问题,这些铁路都通向北京,如果有人谋反的话,那么就可以轻松勾结全国各地的叛党,朝发夕至,大清将危也!提这个方案的人,究竟是什么居心呢?”
这真是不怕流氓坏,就怕流氓有文化,看似轻飘飘的几句话,一下子捅到了清廷的痛点,淮军分散在全国各地,要想作乱,其实也是很困难的。可是一旦有了铁路的话,几十万淮军就可以朝发夕至,这大清的江山到底是姓爱新觉罗还是姓李呢?这就很难说了。你们淮系提这个修铁路,到底是何居心?
这话当然大家谁都没有明说,可是所有的人立刻都联想到这一层,于是洋务派们全体立刻都闭了嘴,不敢再为铁路说好话。而刘铭传连兵都不敢带了,立刻跑回家避祸去了。
于是,大清帝国再次痛失良机,第一次是曾国藩的人才计划,第二次是刘铭传的修铁路计划,这些都比日本人早很多。
所以,大清最后的亡国,也怪不得别人,命运之神,曾经向它打开过大门,只是他们它从来不曾发觉。
如果读以前的历史学家说的话,我们都会以为是清廷的愚昧无知,害怕新事物,所以不愿意修铁路,但是其实你细想一下,清廷连军舰大炮都敢买,一个铁路有什么不敢修的?只是因为大部分的历史学家们,根本就没有看明白这段历史而已!
甚至连那些所谓的保守派,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愚昧。比如太平天国刚刚兴起没有多久,翁同龢的爸爸翁存心就带着全家跑到了上海租界住了下来。如果他们真的那么排外,他们为什么不去北京,反而去了上海租界?而且不止他们一家,有相当多的保守派官员,都把他们的家眷送到了租界。
换句话说,就好像今天的某些官员,如果真的对美国一点不了解,又怎么会专门偷偷摸摸的,把他的老婆孩子移民到那里去。所以翁同龢对西方是有一定了解的,绝不是什么愚昧无知,他们只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
刘铭传后来在中法战争中又再次复出,终于立下了大功,他击败了登陆的法军,保住了台湾,被朝廷委任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他在任期间,终于可以干他长期以来想干的事儿了,不但修建了铁路,而且开办了学校,建立了工厂,完善了台湾的海防,总之做了很多好事。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中国第一条电线,第一部电话,第一座油矿,第一座铁桥,都是他主持修建的,在他的治理下,台湾从中国最落后的一个省,变成了中国最现代化的一个省,可惜后来全部被日本人捡了便宜。
即使在今天,台湾民进党执政,大搞去中国化的前提下,还有很多的道路和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台湾海军现在还有一艘佩里级护卫舰,也是用的他的名字命名的。
刘铭传以铁路为依托,进行机动作战的思想,和德国著名的军事家小毛奇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他非常的善于学习,从安徽乡下到上海以后,虽然从来没有参加过大规模正规军战斗,只是观摩了华尔洋枪队的战法,就立刻悟出了步炮协同作战的要点,实施以后,效果极佳。
刘铭传只是一个农民出身,基本不识字,在他从官场第一次隐退以后,才开始学习文化,但他不读旧式的四书五经,专门学习翻译的西方著作,为后来的复出,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他想到和做的事,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人,所以中国人其实还是很厉害的,从来都是牛人辈出。可惜像他这类的牛人太少,另外的那些聪明人,总是把精力放在了争权夺利上。
所以说要做大事,光是靠努力还是不够的,确实还是要靠点运气,刘铭传就运气不好,而左宗棠确实运气不错,虽然他一度山穷水尽,但是靠着一连串的蝴蝶效应,绝处逢生,他终于熬了过来。
那么教主最后的日子是怎么度过的呢?河州西宁的平叛,能够一帆风顺吗?白彦虎最后的下场是怎样的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如果觉得本文可读,请分享到朋友圈,谢谢大家。
备用号
以防失联,请关注以下微信号
·灼识熔接机·
晚清沧海事系列文章
·END·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维度
带来全新观点,全新认知升级
—————————— / 广告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了解及 购买灼识熔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