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维度,带来全新观点,全新认知升级

交口之战

发布日期:2018-08-14 05:11:16 +0000

戳蓝字 “灼识新维度” 关注我们哦!




晚清沧海事(14)

第九章 刘蓉入陕

作者:罗马主义


朝廷决定派刘蓉接替瑛棨的职务,担任陕西巡抚。


刘蓉这个人,可能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 领兵作战,而且居然还成了一个名将。因为他自己为自己规划的道路,本来是要成为一个像于丹,易中天那样的学术超男超女。


刘蓉最擅长的是考据学,这门功夫,说穿了就是把一本古人写好的书籍,拿出来逐字逐句的研究,看看哪些话是正确的,哪些话是错误的,哪些话出在哪里,哪个标点符号又没有打对,当然,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这门学问可以说是汉语学中最复杂的一门学问,也是最没用的一门学问。


说它复杂,是因为你必须知识面极广,博古通今,你才能够在古人写的那些名著中,指出每一句的对错,发现它们的来源,说它没用,是因为别人书都写好了,你看就是了,好坏都是自己的感受,还再逐字逐句的研究它有什么意义?鸡蛋里面挑骨头,纯粹是浪费时间。


所以刘蓉对自己本来的定位是,杰出的理学家,考据学家,可是没有想到,时势弄人,一个书生,有一天居然也成了统兵大将。


当他的学术搭档,好基友曾国藩在湖南建立湘军以后,刘蓉就跳出了学术的象牙塔,投奔曾国藩的麾下,为曾国藩操办钱粮,而且还不领工资,好多年都分文不取,免费为国家打工,放在今天,应该也算是一个道德楷模了,和他理学 家的身份完全相符。


咸丰五年,曾国藩被太平军围困在南昌,他们这个学术圈的另一个好基友罗泽南,这时也投笔从戎,募集了一队团练,前去增援,由于缺乏统兵将领,于是就只有任命刘蓉统领湘军左翼,再加上统领右翼的李续宾,三个人都是理学家,咬文嚼字的书呆子,从小到大都没有打过架,这时也怀揣板砖,和流氓土匪出身的叛军一阵群殴,居然把对方打得头破血流,实在是出乎大家意料。


不过在战斗中,刘蓉的弟弟刘蕃牺牲,不久他父亲也去世了,刘蓉暂时离开了战场,守孝的同时,他也开始研究学术上的一些终极问题,比如菁菁学子,到底该读青青学子还是精精学子,敬赠和惠赠的正确用法等等,虽然曾国藩再三邀请,他却不愿再次出山,战场的残酷,让他对作战显然失去了最初的兴趣,他希望还是在象牙塔里,继续他的理论研究。


但是生逢乱世,像他这样的人才,是没法安心搞学问的。不久之后,云南昭通的李永和蓝大顺发动起义,攻入四川,一度兵力多达20多万人。关于这两个人到底是不是穆斯林,史学界意见不一,但是他们和穆斯林叛军有联系,这点是大家公认的。


于是朝廷派湘军大佬骆秉章前往平叛,而骆秉章帐下缺人,于是就一封又一封的写信,请刘蓉务必出山,而刘蓉看到天下已经乱成这个样子,躲在象牙塔里搞学问显然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再次投笔从戎,来到了四川。


一来到了四川,骆秉章就把所有的军权全部交给了他,他自己则集中精力,负责行政和后勤。而书呆子出身的刘蓉,居然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打得李蓝叛军丢盔卸甲,只能盘踞在偏远的山区。


紧接着,石达开又率领10万大军进入了四川,但是这个久经战阵的名将,居然不是书呆子刘蓉的对手,被他打得抱头鼠窜,最后被围在了大渡河前,被迫向刘蓉投降,被押往成都凌迟处死。刘蓉一时名满天下,达到了他军事生涯的高峰。


由于西北穆斯林叛乱越演越烈,而多隆阿虽然能打,毕竟只有一万余人,分身乏术,其他的清军全是酒囊饭袋,败绩连连,搞得朝廷压力山大,于是慈禧太后心想,既然刘蓉这么能打,就让立刻他前往陕西,担任巡抚,助多隆阿一臂之力。


于是刘蓉就带领得胜之师,沿广元剑阁北上,去增援多隆阿,重点对付盘踞在汉中附近的李蓝和陈得才的军队。


在刘蓉带去的人中间,我们要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另一个奇人黄鼎。这个人是崇州乡下的一个秀才,也可能是一个举人,史书上记载的有点混乱。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他是乡下的一个财主,和四川的另外一个著名的大财主,刘文彩家相距不远。


当叛军云集四川的时候,骆秉章号召四川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于是黄鼎就在家乡募集了两三百号人,扛着长矛大刀,就奔扑川南前线,跑到了宜宾附近的时候,石达开的部队已经窜入了今天的凉山州彝族地区,清军的主力部队已经不在这里了。


当地官员看他这么辛辛苦苦的跑来,挺过意不去的,就给他封了个小官,大概类似于今天县教育局的一个科级主任之类的职务。


但是黄鼎才不在乎这个,他的心思是要上战场打仗,报效国家,于是就带着这两三百号人,又奔赴大凉山,去找刘蓉的主力部队。


可是一进入了丛山峻岭的凉山州以后,由于这里当时还是蛮荒之地,住的都是少数民族,信息闭塞,语言不通,他这帮人全迷了路,就在山区里瞎转悠。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当地的一个彝族土司,两个人一见如故,连喝了三天三夜的酒,居然变成了好基友。不知道黄鼎和土司说了些什么,那个土司居然一高兴,派了一个管家,带着几百个娃子(奴隶),也加入了他的部队,而且给他指路,让他终于找到了刘蓉的部队。


而这个时候松潘的土司恰好发动了叛乱,刘蓉和石达开正打得激烈,抽不出兵去,就给了黄鼎一些鸟枪抬炮,让他带着这群乌合之众,先去应付一下,也没有对他抱有什么太大的指望。


没想到这群人居然甩着双脚,一路翻山越岭,速度快得惊人,只用了平常一半的时间,就赶到了松潘,然后又神奇的打败了叛乱的土司。


当黄鼎压着叛变的首领,得胜回到成都的时候,骆秉章看到这群奇形怪状的家伙,居然也能打仗,而且打了胜仗,惊讶得合不拢嘴,于是就把他收编为正规军。由于黄鼎字彝封,于是他的部队就叫彝字营,实在是冥冥之中,有点儿天意。


扶王陈得才,现在急切的想要南下,因为曾国荃在南京城下,和李秀成激战了46天,最终打败了李秀成,成功的在南京城下,站住了脚跟。


而扶王陈得才的部下,是以前陈玉成的主力部队,在太平军中,算是最能打的部队,所以洪秀全从南京一个又一个的命令,让他迅速回京勤王。


但是第一次南下勤王出师不利,大军走到了长江边上,就遇到了曾国藩的手下,杨岳斌带领的水军,把长江封的水泄不通,连续换了几个渡江点。曾国藩的水师都及时赶到,使他们无法渡江,被迫再次返回陕西。


但是刚刚回到陕西不久,他们就得到了南京的局势日益恶化的消息,当他们企图再次南下的时候,事情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刘蓉带着四川来的湘军,堵住了他们,上来第一仗,就是一场硬仗。


和多隆阿的部队不同,刘蓉带领的湘军和陈得才的部队装备水平,相差没有多大,双方都是以燧发火枪为主,辅以鸟枪,抬枪,区别在于刘蓉的部队拥有大量自制的劈山炮,一种前膛装的滑膛火炮,而陈得才的部队,由于需要快速的机动,基本上没有重炮。


很多人会问,你前面不是说相军的装备水平很高吗?怎么刘蓉的部队,装备水平就不怎么高呢?


湘军的装备水平确实很高,但并不是所有的部队。基本上沿着长江一带的,到了1860年以后,普遍都装备了恩菲尔德一八五三十式线膛火帽枪或者他的各种改良版,但是远离长江的部队,就不喜欢这款枪。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款枪要用的米尼弹和火帽,都必须外购,一次又不可能买很多,如果在战斗中消耗完了,又不在长江沿岸,就很难补充。


而刘蓉的部队长期在四川的群山峻岭里和太平军作战,虽然他们买的起,但是运输却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万一弹药消耗完了,这种先进的洋枪就变成了一根烧火棍,那就危险了。


所以他们和太平军一样,更喜欢英国贝克系列的燧发枪,特别是这种枪的后期改进型,有了膛线那种,准头比以前好很多。


贝克燧发来复枪


虽然射速比火帽慢很多,射程也近很多,但是因为使用的还是铅丸,不是必须使用洋药,自制火药也可以用,而且不需要装有雷汞的铜帽,铅丸和火药这两样都可以自己生产,而且到处都可以就地取材,不愁补给,所以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


因此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军队的先进程度,是以上海为起点,武汉为结尾,沿长江梯次分布的。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还有多隆阿,他们一直在长江沿线作战,所以他们的武器都是标准的恩菲尔德1853式洋枪和阿姆斯特朗12磅9磅大炮,而且在浙江的太平军的李秀成部,也是用这些武器。


离上海越近的,武器就越先进,越远就越落后,最靠近上海的李鸿章,他的部队武器装备就最先进,除了前面说的那些洋枪洋炮,他还装备了更先进的32磅大炮,用汽艇拉到城下,进行攻城,他们基本上放弃了云梯和挖地道炸城墙的办法,直接就用大炮轰开城墙。


而且离上海最近的交战双方,彼此的先锋将领都是洋人,李鸿章这边是华尔和戈登,李秀成那边是艾维奇,白齐文和伶俐,双方的战法,基本上就是克里米亚战争的翻版。


后来李秀成的部队之所以战斗力迅速降低,很大的原因是英国人和法国人公开支持清王朝,对太平天国禁运,导致李秀成虽然拥有大量最先进的洋枪洋炮,但缺乏弹药,又无法自制,吃了受制于人的苦,后来多次在关键战役中,都是由于弹药不足而败北,所以单靠买武器换来的先进,并没有自制能力,也是把小命交给别人手里攥着。


但是离上海远一点的陈玉成,他就很快放弃了恩菲尔德1853式步枪,基本上只买滑膛和线膛燧发枪,很大原因,就是他的物资来源,要靠各国的洋人走私商们,但是由于离上海远,所以时有时无,不像靠的近的李秀成那样容易获得补给。


既然提到了这些洋人,我们就顺便说说,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些趣事,最初虽然英法海军对武器实施了禁运,但是依然每月都有30多条船,绕过英法海军的封锁线,神奇的到达太平天国这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知道,不管你是哪国人,偷运武器,被英法海军抓住了,都要没收船只货物,处以罚款,后果很严重。如果是英国人,法国人,除了没收财产,还要被判刑,后果就更严重。


但是各国的洋人们,却依然甘愿冒着倾家荡产和坐牢的危险,就像飞蛾扑火般,前赴后继而来,从未间断。


因为这中间的利润实在是太丰厚了,当时李秀成和陈玉成大概出70到100两银子左右,收一条线膛遂发枪,而这种枪当时在欧洲是淘汰武器,只要花几两银子就可以买到,不法的洋商们,把收到的各种各样的滑膛燧发枪,花一点点钱,在工厂里刻了膛线以后,就拉到中国来卖给太平军,可以挣几十倍的暴利,和现在贩毒的收入差不多,到了这个份上,什么法律也挡不住贪婪的欲望。


无数的奸商冒着重重险阻,漂洋过海的来到中国,想尽各种办法,躲过海上的检查,进入长江,前往太平军的地盘,只要成功卖出一船,立刻就屌丝逆袭了。


不仅仅如此,在上海的洋人无产阶级们,也是前赴后继的投入中国的内战,不论在清军还是在太平军,去了一个月就可以拿到几十甚至上百两银子的月薪,如果是会玩大炮的,那还要翻好几倍,反正有技术的人,走到哪儿都是吃香的。


在钱的诱惑下,当时刚参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回到上海的英国舰队,好多水兵一上岸,直接就开小差,跑去参加双方的洋枪队,因为诱惑实在太大了,在船上,低级的英国水兵一个月拿不到一个英镑,加入中国内战的双方,一下收入就能翻几十倍,炮手更是能翻上百倍,当时的海上航行,各种疾病高发,水兵的死亡率是很高的,所以对下层的英国人来说,反正都是玩命,为什么不多去挣几个呢。


为了阻止这股风潮,英国海军将领何伯被迫禁止士兵登岸,可是这依然阻止不住这股开小差的风气,每天晚上都有水兵跳船游上岸,去参加中国内战,英军甚至专门组织了搜捕队,去抓这些开小差的士兵,但是收效甚微,而且很多搜捕队里的人,自己就带头跑了。


最后一直到英国正式参战,派现役军官戈登去统领常胜军,才制止了这股风潮。这股风潮不仅仅让白人疯狂,黑人和阿拉伯人一样也疯狂,特别是当时租界里的黑人奴仆,很多都跑到太平军去参战。


更搞笑的是,当时北华捷报有一个记载,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印度骑兵,纷纷报告马得了瘟疫,全都死了,后来一调查才发现,原来他们把马都卖给了参战的双方。


因为当时的中国马比印度骑兵的阿拉伯马差很远,就好像吉利汽车和奔驰汽车的差距,所以参战的双方将领都想有一匹阿拉伯马,就像今天的有钱人,想开一辆名车一样,纷纷出高价去买这些马,在金钱的诱惑下,军纪算个鸟,这笔钱可以让这帮阿三回去,立即变成一个小财主。


所以冒着挨鞭子和坐牢的风险,这些家伙纷纷就把马卖了,管他三七二十一的,先把钱拿到手里再说,于是骑兵都变成了步兵,这也算是当时的一个奇闻逸事吧。


实际上,英法的海军禁运,从来都没有真正的阻断走私,真正让走私逐渐停止的,是太平军没有钱了,因为李秀成回兵去救南京以后,浙江沿海一带,逐渐被清军收复,太平军最重要的财源枯竭。


最初的时候,洋人的走私船来了,洋人开价多少就是多少,绝不还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信誉卓著,童叟无欺,后来丢了浙江和江苏的大部分地区以后,经济困窘,逐渐开始了讨价还价,到了最后,竟然开始了打白条,打白条自然就没人跟你玩了,渐渐的,洋人就不来了,而且由于发不出饷,洋兵也就逃走了,这些是导致李秀成军队,在战争后期,战斗力直线下降的根本原因。


所以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湘军的先锋部队一万多人,进入陕西以后,没有按刘蓉的约定,等待全军到齐以后,再进攻陈得才,贸然就对太平军发起了进攻,因为他们误以为自己有火力优势。


由于他们之前主要是同石达开打仗,而石达开出走的时候,太平军还没有意识到武器的重要性,所以石达开的装备,比清军的绿营好不了多少,都是鸟枪,抬枪,土炮之类的东西,自然打不过刘蓉部队的线膛燧发洋枪和劈山炮,所以他们误以为太平军都是这个水平。


可是他们和扶王陈得才的太平军一接上仗,才发现坏了,对方的主力部队,也是燧发线膛洋枪,虽然他们缺少重炮,但是陈得才有犀利的骑兵,而湘军自制的劈山炮和采购自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炮相比,无论是在射速还是射程上,以及炮弹的威力上,都是无法比的,因此不能像多隆阿的部队那样,用炮兵有效的克制敌人的骑兵,所以拥有优秀骑兵的陈得才反而占了上风。


双方激战了一天一夜以后,陈得才的骑兵反复迂回突击,终于成功的击溃了对方的侧翼,把湘军团团围住,好在湘军的将领,毕竟作战经验丰富,临危不乱,扛过了白天的围攻,在夜幕降临时,集中所有炮火,猛轰出了一个缺口,最后借着夜色掩护,全军突出重围,侥幸脱险。


不过这依然是一场大败,当天有3000多人被阵斩,八名营官毙命,丢失了无数的大炮和辎重,连退了几十里地,才稳住了阵脚,但是部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突围出来的人,一半以上的人都挂了彩,同时由于失去了湘军支援,陕南重镇汉中沦陷,局势全面被动。


刘蓉闻讯大惊失色,急忙把散布在四川各地驻防的湘军全部调往前线,集中了13000人赶去增援,不过等他到了阵前,却发现了一件奇事,战斗中,几乎所有的部队都折损过半,唯独装备最差的黄鼎军,用的都是冷兵器和少量的抬枪鸟枪,居然几乎毫发无损,令他大为诧异。


于是刘蓉不由得对黄鼎刮目相看,就把一些主将阵亡的部队,拨给他,让他凑足了一千余人,又给他配发了洋枪和战马,黄鼎的部队这才变了一个样,看起来不那么另类了,以后黄鼎还会上演各种奇迹,不过这是后话。


白彦虎这个人,有几个奇特的本事,第一,就是打败仗的时候,他总能找到正确的逃跑方向,所以不论败得多惨,他总能成功保命。


第二,无论败得多惨,他在逃跑的过程中,总能把队伍收拢起来,带着大家一起跑,而且总能跑得出去,跟着他的人总是损失最少的,然后跑着跑着,他就又恢复了战斗力。


大家可千万别对这两个本事不以为然,这其实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能力,当年刘邦也就最擅长这两招,每次被项羽打得大败,他总能卷土重来。当然白彦虎和刘邦是不能比的,因为刘邦的高招远不止这两个,而白彦虎却只会这两个。


不过会这两招也足以成为牛人了,逃出了羌白镇以后,白彦虎又躲过了穆图善的骑兵和汉团的追杀,沿途把大家都收拢了起来,突出包围圈以后,数一数人头,又有五六万了,其中有2万多能战的骑兵,接着他们又遇到了一股前来增援他们的陕西西面的穆斯林骑兵,双方合兵一处,又有了五六万能战之众。


白彦虎和郝明堂,禹得彦等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必须占领渭河边的交口镇,顾名思义,这里是交通要道,占领这里,既能收拢从陕西东边退过来的穆斯林溃兵,逃难者,也能在必要的时候,从这里出发,奇袭多隆阿的粮道。


敌之要点,就是我之要点,白彦虎他们既然知道这里这么重要,多隆阿自然也不会忽略这个地点,于是羌白镇的战斗一结束,他就命令赵即发和朱希广,率领1500多人,占领这个交通要道。


他自己则带着主力,去解临潼之围,然后去摧毁穆斯林在西安边上的沙窝据点,那里还盘踞着数万穆斯林,只有消灭了他们,才能彻底解除西安的警报。


赵即发朱希广刚到交口镇,白彦虎他们带领的穆斯林骑兵三万余人,就已经靠近了交口镇。由于上一场大败,让他们非常的忌惮多隆阿部队的洋枪洋炮,于是他们就开始在野外商量对策。


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派少量的骑兵去诱惑多隆阿的步兵部队,他们则把重兵埋伏在远处,如果前锋诈败成功,多隆阿的军队来追,他们就趁敌人队形混乱之时,伏兵四出,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击溃敌人,如果敌人识破诡计,按兵不动,他们就撤兵离去,因为他们现在已经知道,攻击阵型整齐的步兵部队,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多隆阿的军队刚一到镇上,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原来羌白镇大胜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这里,这里的乡绅和团练们,一个个都摩拳擦掌,也想报仇雪恨,得知了穆斯林骑兵靠近的消息,他们坚决要求跟着多隆阿的部队一起出战。


赵朱两人看见大家士气这么高涨,于是就欣然同意,不过约法三章,第一,他们要站在多隆阿军的背后。第二,进退要听号令。第三,不可滥杀无辜。


众人齐声应允,于是赵朱两人就带着多军,出镇去迎击穆斯林骑兵,走到了镇外一里地处的交通要道,外出侦查的马队回来报告,穆斯林骑兵就在前面几里地外,于是朱赵决定,就在这里布阵,迎击穆斯林骑兵的进攻。


依照惯例,他们排成了两个三列纵队,朱希广在左侧,赵即发在右侧,两队相距30米左右,由于他们是急行军而来,只带了四门六磅炮,被放在了阵中。乡绅带领的民团,扛着大刀长矛,站在阵后50米外,乱哄哄的有几千人,几乎都骑着马。


很快,穆斯林骑兵就出现了,大概只有一两千人,怪叫着向多军的阵线冲了过来。不过这些人的演技实在不佳,他们的马越跑越慢,离多军的阵线还有300多米远的时候,没等多军放枪,就开始掉头往回跑。


这个行为引起了多军的哄堂大笑,并不是笑他们胆小,而是笑他们演技太拙劣。毕竟多隆阿的军队都是久经战阵的,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这点小把戏,最笨的小兵都看得出来,所以大家连枪都懒得发,就等着看他们什么时候又跑回来,再来表演一次。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突然听到身后响起了震天的呐喊,乡绅们带着团练一涌而出,全都追杀了出去,他们有的骑马绕过了阵线两侧,更多的则直接从朱赵两军的中间空隙穿了过去,生怕自己动作慢了,让敌人跑了。


朱赵两人顿时就傻了眼,所有的士兵也惊得目瞪口呆,于是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七嘴八舌的喊:“不要去追!”,“那是计谋!”,“那是陷阱!”,“后面有伏兵!”


可是多隆阿的军队里这些当官当兵的,大部分都是来自湖南湖北安徽的人,那时作为官话的普通话并不普及,只有少数有文化的人会说,一般人说的都是地方方言,慢慢讲还可以勉强沟通,快了谁也不知道对方在说些什么。


所以这些陕西人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而且他们这个时候也懒得听,陕西人的性格就是一高兴血就往脑子上涌,什么也不想了,这时候他们只是一门心思的想追上穆斯林,把他们全都杀掉。


很快,当地的团练们都追远了,就只剩下了多隆阿的军队还留在原地,大家大眼瞪小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这个突发的情况让赵即发和朱希广也没了主意,他俩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一起跟着追,显然是一起往悬崖下跳,留在原地,那帮当地人肯定要吃大亏,这可如何是好?


还没等他们想明白,只见那些潮水般涌出去的当地团练,又在潮水般的往回跑,后面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骑兵紧追不舍。


这个时候,朱赵两人同时发现,糟了,他们没法开枪,更没法开炮,前面的当地团练把后面的穆斯林全给挡住了,成了他们的人肉盾牌。


就在朱希广还在犹豫的时候,赵即发显然回过了神,他声嘶力竭地开始大喊,结圆阵,结圆阵,然后他又对中间炮兵阵地的军官说,把炮给我推进阵来。


朱希广这个时候脑子还在空白中,没有想明白该干什么,他一回头,看见赵即发正在指挥结圆阵,猛然反应过来,于是也大声的呼叫士兵,结圆阵,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逃跑而来的当地团练们,把朱希广他们还没有来得及结好的圆阵,冲得乱七八糟,这帮人刚跑开,穆斯林骑兵就已经冲到了面前,大部分多军士兵都是训练有素的老兵,他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绝不能跑,否则死的更快。


但是他们被冲乱了,已经无法结成大的圆阵,只是一群一群的,互相背靠背的集结在一起,努力的用刺刀和枪托和敌人格斗,但是敌人的骑兵太多了,而且在近距离的格斗中,长矛和大刀远比刺刀有效得多,更不要说战马持续不断的冲击,很快他们就被战马撞倒,被长矛刺穿,被马蹄踏死。


朱希广集结了百余人,构成了一个小圆阵,他们努力的企图向赵即发的大圆阵靠近,但是很快就被穆斯林的骑兵冲散,朱希广被乱刀斩死在马下,他手下的500多士兵全军覆没。


赵即发虽然集结成了一个900多人的大圆阵,可是他的情况也不乐观,他命令外层的士兵都上了刺刀,形成一个刺刀阵,内层的士兵用枪弹还击敌人,而他自己则带着亲兵和马队,去堵各个被冲开的缺口。


战斗异常的激烈,枪炮声和喊杀声惊天动地,双方都杀红了眼,圆阵几次都被穆斯林突破,赵即发又几次都把他们顶了出去,幸亏这些穆斯林没有战斗经验,浪费了好多次机会。如果遇到的是太平军,赵即发他们早就全军覆没了。激战了一个多时辰,但是穆斯林骑兵就是无法突破圆阵,吃掉这900多人。


但是白彦虎他们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所有穆斯林的骑兵也不要命了,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终于又一次突破了圆阵,有十来个骑兵冲了进来,赵即发急忙带着亲兵去堵,他和亲兵们都装备着柯尔特转轮手枪,飞马冲向这一群人,一阵乱射,把他们打下马去。


赵即发来到了缺口边上,迅速命令周围的士兵补上缺口,收拢防线,但是他太靠近阵线边缘了,而且他骑在马上,过分的显眼,很快就有穆斯林发现,他是这里的最高指挥官。


就在他发号施令的招呼人填补缺口的同时,突然余光发现,又有一大群穆斯林骑兵冲了过来,最前面的一名穆斯林骑兵,已经离他不到十米远,正举着长矛向他冲刺,他立刻举枪对准他,手指扣动了扳机,但是枪没有响……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如果觉得本文可读的话,请分享到朋友圈,谢谢大家。


更正:前文由于录入错误,把羌白镇写成了姜白镇,请大家原谅。


晚清沧海事系列文章




·END·

灼识新维度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维度

带来全新观点,全新认知升级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 广告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了解及 购买灼识熔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