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z的心得与分享,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沟通提升之 - 背景信息

发布日期:2018-09-03 13:31:24 +0000

我其实不止一次强调过,沟通的重要性,无论是产品,运营,研发,沟通能力在职场都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我这么讲不是因为我这方面很厉害,而是因为我认识这一天太晚,犯过的傻太多。


旧文有几篇是说这个的。


关于产品与技术沟通的一些建议

跨界与沟通

再谈职场沟通

如何正确的勾搭大V


那么在我们易灵微课平台的第一堂课程,产品入门课程里,也特意是从沟通这个角度强调的,其中就提过这个概念,背景信息一致性。


其实我发现我很多旧文,虽然看上去很啰嗦,但很多关键话题还是一带而过了,背景信息不一致,根据我这些年的观察,是沟通中最常见的问题。


什么是背景信息不一致。


列举一些常见的场景


1、给非同行业客户发的提案,包含多个行业内特定关键词,或特定缩写,而且没有解释和说明。


2、给新员工或外部培训的时候,大量使用专有名词或特殊内部代称,并不做背景说明。


有些毕业后就在巨头打工的人会有这个习惯,他们误以为这个巨头常用的简称,常用的缩略词,整个行业都应该知道,但其实不是。


举个例子,巨头的产品总监出去给创业公司或应届生做培训,怎么写好一个MRD。下面听课的小伙伴们一头雾水,啥叫MRD。至少先要把这个词解释一下的。


3、产品未向研发解释设计初衷和目的。研发脑补经常会跑偏,很多无用功都是这么来的,这个我提过很多次。


4、研发未向产品解释不同解决方案的实现成本差异和潜在风险。本来可以简化的事情产品和运营也不知道,稀里糊涂的按照高成本的方式前进。


5、新员工上岗未充分交代开发环境和一些特殊的系统配置需求。


6、对外商务合作方案,只强调自己的优势,却并没有说明白到底要干嘛。自以为对方对自己公司业务模式有了解和认知。


我碰到很多合作邮件都是这样的,看完不知道要干嘛,怎么合作。


7、与巨头,政府,或者媒体沟通一些问题,误以为对方了解自己的行业背景知识。


举例来说,很常见的问题,很多中国公司因为使用了某些境内调用权限过高的第三方插件被苹果或谷歌市场下架,那么去跟对方解释沟通的时候,很多人只是强调这是第三方插件产品,却不说明为什么使用这个产品,这个产品是用来做什么的,他们以为这个产品很有名,很多国内企业都很清楚,对方应该很清楚,其实对方的客服人员很可能完全不清楚,很可能依然怀疑你调用插件的动机而不予恢复处理。


我自己也遇到过类似问题,我们新加坡当地公司跟新加坡政府申请一些补贴,说明我们通过facebook投放广告面向其他国家推广业务,那么申请被政府直接拒绝,后来我跑去见官员,政府官员说,你们这个申请不合理,你投放facebook广告的钱为什么付给中国公司,而不是直接跟facebook投放,而且facebook根本没有进中国市场。他们怀疑我们做了一个假合同骗钱,他们不知道那个中国公司是facebook中国一级代理商。


新加坡政府官员并不知道说facebook在中国区有三到四个一级代理,代理会根据客户投放额度提供6%-10%的返点(只有中国有返点,直签facebook没有任何返点),并不知道中国出海企业的投放力度撑起了facebook亚洲区的广告销售业绩,中国所有做出海业务的人都知道,但他们不知道,一个业内人看来非常合规的事情在他们眼里是不可思议的。


是的,我们对外沟通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8、内部跨部门,跨地区沟通时,以及外部商务沟通,不先做必要的自我介绍。


我们公司新加坡和厦门的沟通也曾经出现过多次,后来只好做全员培训,强调不介绍自己就要求对方提供资料,提供支持,提供数据的,一概不予处理。


邮件一般还好,大部分人都知道写个签名档,但现在很多业务合作群,很多内部业务的跨部门沟通群,这种群聊里,很多时候确实真不知道谁是谁,突然某个合作群里一个人加你好友,然后找你要数据,你知道他是这个合作群里的,但是他到底是谁呢,干嘛的呢,特别有些数据有点敏感,这个人是外部合作伙伴的人还是公司其他部门的人,有时候真拎不清的。


还有就是内部群里还不实名备注,爱改名改头像的更可怕,突然发个需求出来,一个奇怪的二次元id发的,这人干嘛的啊,没准就是你对面的那个同事你也认不出来啊。


以前我们强调,换位思考,强调,同理心,英文职场培训也强调,empathy。其实这里都有一个关键点,对方是否具备你所了解的背景信息,背景知识,如果不具备,你是否有给予对方明确的说明和解释。


很多产品大佬,包括周鸿祎提过,好的产品经理一秒钟变傻瓜,什么是变傻瓜呢,就是突然之间,忘掉关于这个产品和这个项目的所有背景信息,然后再来看这个产品的设计和交互逻辑,那么很多你之前觉得理所当然的,可能就是想当然了。


当然,背景信息不一致,有时候也是刻意为之的。


比如有时候,对一些新员工,刻意不去交代项目的技术背景和原因,希望考察他自己的分析能力,希望他自己找出问题并来询问。


比如畅销的逻辑推理小说,作者必须隐藏部分背景信息,又巧妙地泄露部分背景信息,才能达成用户读到最后,发现答案匪夷所思,但回过头来又觉得合情合理的效果。


比如商业竞争中,一些促成竞争要素的关键背景信息是绝对不能让对手了解的,信息不对称在竞争格局中依然广泛存在。


等等等等。


还有就是商务沟通中确实存在不对等,比如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群里的商务到处加人,来加我好友,其实对方行为还是蛮标准的,先自保家门给我一张微名片,然后让我也给对方一张,我说,那没有。让我自我介绍?也没有。然后,就被对方火速拉黑了。你看,我就没很好的提供背景信息给对方。


为啥说不对等,你来加我,我又没有求于你,你不去做功课,连我是谁都不知道,我干嘛要跟你说。


但反过来说,我遇到一些很好的文章,或者知乎很好的答案,我去加对方,我也是老老实实的先汇报我是谁,做什么的,并且我会假设对方不是我的读者来介绍自己,但很幸运,基本上我去撩的,都是我的读者。


不过也有例外,我说过我去撩过比如95后创业者,或者99后天才程序员,人家还真不是我的读者,不认识我,我也老老实实自我介绍,把我的履历给人家从头讲。然后告诉对方我为什么要来认识你。这个不对等,不是来自于江湖地位和背景,而是来自于供求关系,谁是主动希望结识对方的人。


商务中的不对等很常见,主动联系别人的人,应该首先自己主动提供背景信息,而关于对方的背景信息应自己多做功课,不是说不可以问,但如果一点功课都不做,然后很冒昧的去问,多少显得不礼貌。商务人员在很多群里各种加好友我能理解,但不要认为群里都跟自己一样是商务,都是要靠换名片吃饭的。


以上,很多也都是旧文提到过的,重新整理是因为,我发现虽然以前提过,但不够具体,在日常工作,交流,内外合作中,还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


在企业团队管理,项目管理,商务合作或类似的行为中,沟通成本其实是很重的,会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而沟通中的一些差错,误会,会导致大量的无用功,错误的设计方案,或者失去应有的目的和效果。


同理心是个很大的话题,背景信息一致性并不是同理心的全部,但如果不理解这一点,想要同理心是很难的。


我以前提过在新加坡上英语培训,面向低端职场人群的英语培训,即便是这样的培训,很多内容也是关于同理心,如何在沟通中,让对方能够更好的理解你的目的和要求,其中有一段就是,专业缩略语,行业术语,在什么场合可以用,什么场合不能用。想想,国内似乎还真就没有类似的职场沟通的常识和规范培训。


总之,背景信息不一致,就会出现我以为你应该知道,和我以为我已经知道,这样的认知差异,而这种认知差异就很可能带来后续协作,执行中的巨大偏差,这不是小事,因此造成的企业效率问题,触目惊心,比比皆是。


作为信息的提供方,多想想,对方是不是知道足够的背景信息。

作为信息的接收方,如果发现信息可能存在偏差或误解,应主动多提问,多去说明,不要依赖脑补。



前几天的文章,《接盘侠,不要跑》被删除了,没事,能理解。只要不封号就好。


今天写篇人畜无害的,题图宣传正能量。


正在构思一篇科幻短篇,人畜无害的那种,不知道读者有没有兴趣,不过确实不擅长这个,可能会低于大家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