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4-21 15:08:00 +0000
我也一直在试图提升我们自己团队年轻骨干的管理能力,面试能力,解决他们之前的一些不足,但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这些小伙子表示,在面试的时候,在团队管理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缺乏那种气场,很难让身边的人产生信服。
说难听就一个字,怂。
有多怂呢,我前一篇文章发布后,后台还是收到了好几个女粉丝对我们宅男程序员的交友请求,我很热心的转发过去,然而我们的宅男居然不敢加人家姑娘微信,你们说这是有多怂。我说我一个植入广告很贵的有没有。
气场强大的第一步,是克服社交中的那种畏惧感。
实话说,有时候我们会注意到一个悖论,一个在公众场合可能气场很强大的人,在一些私下场合可能会特别腼腆,甚至有点社交障碍,看上去其实挺矛盾的,但这样的情况很常见。
周星驰就是这一种,你看他的电影,你怎么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社交障碍,但是其实很多爆料都指出,周星驰在私下的社交场合是非常腼腆,内向的,并不擅长与人沟通。
冯大辉也是这样的,你看他在一些技术峰会上,几百人的场子里做主持,谈笑自若,非常淡定沉稳,但其实他私下场合,对陌生人社交也是很不擅长,很腼腆的,和网上的风格,以及技术峰会上的表现判若两人。
如果我说我其实也有一点社交障碍,我估计很多人都不信。
按说,从结果看,我属于社交能力比较强的了,我2009年到厦门,只有几个草根站长认识我,到2013年,厦门做互联网行业的老板们,创业者们,以及技术圈的牛人们,基本上没有不认识我的。2013年去新加坡,举目无亲,更是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我也谁都不认识,苦熬了两年逐渐找到一些新移民创业圈子,找到一些同行开始建立影响力,到现在,很多去新加坡的朋友都惊讶于我在新加坡的业内影响力。(很惭愧,限于语言水平,只能影响到讲中文的互联网创业圈,所以还需要苦练英文)
吹完牛我要坦白一个事实,其实在陌生人际网络里,我是非常不擅长表达自己的,举个例子,曾经成都有个媒体搞的游戏行业的一个分享会,反正我去了,结果从头到尾,我主动说的就一句话,什么话呢,“请问,这个位置有人么?”,额,好吧,其实后面还有一句,确定后说了句“谢谢。” 在社交冷启动这个环节,面对陌生人,我其实能力蛮弱的,基本上没有话说,更不懂得如何搭讪,跟很多宅男程序员并无两样。
但要强调,这其实不影响一个人去建立影响力,去扩展社交人脉。
为什么这种矛盾可以协调?
你要知道几件事情
1、你要了解你想要认识的人,以及你要了解他们想要了解的东西。
面对纯粹的陌生人,我既不知道为什么要认识他们,也确实不知道有什么可以跟他们谈,街边搭讪陌生人,这种能力我基本等于0。
但大多时候,我们认识一个人,是通过中间人,通过一些群,通过一些线索去认识,这时候我也很清楚,我要认识的是怎样的人,以及我跟他可能的共同话题是什么。
2、你要知道什么时候该主动,什么时候该积极,什么时候该谦逊。
而当存在一些线索指向,一个非常出色,拥有特别技能的年轻人,我是很乐意主动去勾搭的,比如我之前说过,95后做公众号非常出色的大三女生,以及准00后刚上大一的天才的技术引擎开发者。我都是在对方完全不认识我的情况下,主动寻求中间人安排约见的。
对方不认识我,完全不知道我的背景和资历,那没关系,我没必要摆资格,没必要说我的业内多有影响力给年轻人个机会快来见我,人家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人家的成就也跟你没任何关系,你资格摆给谁看呢?
我老老实实的上门拜访,老老实实的跟人做自我简介,这一点觉悟都没有,怎么抱新一代年轻人大腿。
知乎上我看到一些很不错的答案,一些很专业的回答,没什么粉丝的那种人,我也会主动发消息认识一下(还好,因为我知乎粉丝比较多,所以私信的回复率几乎是100%),很多给我们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的顾问,建议者都是我这样一个个勾搭出来的。
3、充分的准备,永远都是必要的。
一个面试官,在应聘者来之前,应该提前看好简历。如果能提前做一定的背景调查则更好。
一个投资人,在创业者来之前,应该预先看对方的商业计划书,并做好一定的行业知识采集。
当你约见一些比较重要,或者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时候,提前搜索一下做一些必要的信息调查是有必要的,一些职场中高层往往都有linkedin资料,知道一些教育和工作背景,可能沟通上会有很多可以引用的话题。比如你们很可能有共同熟人,有共同的技能特长。
一次分享会,不但应提前准备好素材做好预演,还应该知道 参与者都是谁,什么背景,以及他们参与分享的目标是什么。
我每次被人邀请参与一些分享,或者培训的时候,都要求对方提前告诉我参与者都是谁,什么背景,什么基础,这样在准备素材的时候,我会针对性的做好准备。
而分享前,也需要自己多练习几次预演,以保证现场的时间和流畅度。预演是非常重要的,我在高中的时候被老师批评过一次,忘了什么活动,上台讲,我说准备不足,请大家见谅,老师说,这个任务是提前布置的,准备不足不是借口,不可以有这样的表达和心态。但我们注意到没有,现在很多演讲者上台都会说自己准备不足,请大家原谅。
我最近一次准备不足是去年应清华大学崔勇老师的邀请去分享,我本来提前准备了ppt在电脑里,但是那一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结果到晚上发现没带电脑,回酒店来不及,结果在吃晚饭的时候,凭记忆在手机上补写了大纲,然后看着手机大纲分享的。那次算是有点尴尬,但毕竟要强调一点,就算是出现意外,还是要尽可能在分享前做好一定的准备。
应该是去年吧,陆奇在一次重要的发布会上出现ppt事故,当然事后说是助理准备素材的时候没有把最新版本更新上去,但我要说一句,作为分享者,你上台之前居然不检视一下你要分享的内容?不核对一下你的ppt?所以那次事故之后,很多人问我对陆奇的印象,很抱歉,我真的没有好的评价,也许我小题大做了,咱们拭目以待吧。
4、在索取之前,想想你能贡献什么。
我在厦门,我知道我能告诉草根创业者,一个有规模的互联网公司,技术架构是怎样的,产品理念是怎样的,以及投资人,精英阶层,是怎么理解互联网模式的。
我在新加坡,我知道,我能告诉本地创业者,中国互联网现在是怎样的,有什么新的模式,新的机会,新的玩法,而且,很多都是媒体上看不见的东西。
我再去北京,去上海,去见大公司,投资人,我会告诉他们,草根创业者是怎么做事的,是怎么思考产品的,以及是怎么把握流量来路的。哪些他们看不见的玩法和动态是我所了解的。
我去见产品达人,我会说,从技术上,是怎么理解这样的实现成本的,是如何评估这样的技术成本的。
我去见技术达人,我会告诉他们,商业模式是如何通过技术体现的,技术是如何服务于产品与商业。
是的,通常,我不要脸的说一句,很受不同人群的欢迎,并不是因为我比所有人都强,而是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我知道什么样的信息和知识对他们是有帮助的。
你不一定说自己有多强,有多厉害,但你要有自己独特的一些认知和能力,并且是其他人所需要的,并且,你愿意把其中一部分分享出来,这是建立社交和影响力很关键的步骤。
5、真诚胜过套路
我知道有不少年轻人试图写公众号,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很专业,但我觉得有些还是很值得鼓励的,不管写的多粗糙,或者有怎样的欠缺,至少都是非常诚恳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断。是的,既有自己优秀的一面,也有自己不足的一面,没必要嘲讽他们,我年轻时候自以为是写的东西用现在的视角看,也是一坨屎。
但我也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说公司开个新的公众号吧,厦门按说最不缺微信大号的运营人才,我们也写点东西,公司能不能写个大号出来,结果第一篇的文章拿出来我看了一眼,叫停了,不要发,也不要再写了。
你说是能力的问题?是写作技巧的问题?是语言组织的问题?是也不是,从骨子里就不真诚,既然领导布置了一个题目,那么自己就想办法把领导要表达的东西写出来,然后努力去迎合领导的价值观和目标。
这是什么?这是垃圾文章,其价值为负。
咪蒙的助理也不是这么写文章的。
为什么大家喜欢看抖音,看快手,都是很真实的人,可能表演的很拙劣,缺乏基本的演出技能,但这种拙劣反而是一种真诚。
别总想着玩套路,最高的套路不就是让人觉得很真诚么,既然我们都不擅演技,直接走真诚就行了。
6、必要的反馈
你约见了一个不错的人,你聊了很开心,然后加了对方微信,说了句幸会,可能一年不会再联系一次。
我们很多人的社交是这样的。
一般约见完一些人,一些合作伙伴或一些不错的潜在人才,回来后稍微发一个简单反馈,感谢您拨出时间与我会面,希望后续有机会合作。花不了一分钟,但这种反馈i其实是非常积极正向的。
一些聚会如果结束较晚,回来后根据情形给对方发个消息,是否顺利到家,烦请报个平安。或者通知他人,我已顺利到家,谢谢您的款待。只言片语,表达关切。
一些答应过别人的事情,不管做的好不好,有没有完成,要告诉对方一声,不能说哎呀没做好不好意思就不发消息,这会给人留下非常不靠谱的印象。
别人答应的事情,超过时间没有回复,可以谨慎的追问一句,很多时候可能对方真的是一忙就忘了,好吧,我就经常犯这个错误。不要总是憋在心理自己加戏,如果对方确实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回复或找理由,大概心理清楚了就不要心存侥幸了。
以上两条并不冲突,社交中也需要容错性,促进关系和合作,多从自己这边努力一下。
最后,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不能怂。
我觉得这个必须要强调,一个管理者,如果存在社交障碍,害羞,腼腆,缺乏沟通的主动性,积极性,我认为是非常不合格的。小团队或许还可以,如果团队需要成长,需要对外有一定的业务合作并积极吸引人才,需要对内协调资源做跨部门沟通,需要更多出头露面做一些沟通工作,作为负责人,不能把自己缩在一个角落里。
我知道对于很多技术人员来说,面对机器比面对人相对容易多了,其实我自己也一样,我说过,纯陌生环境,纯搭讪,我是完全不会的。但所幸,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基于某种线索,基于中间人,基于某个主题,某个社群,或者某种工作关系去发展社交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觉得,其实没那么难。
很多人总会说,你说的容易,你有影响力我没有啊,你人脉广我不行啊,你气场强我做不到啊。
没什么是天生的,没什么是与生俱来的,我不是王思聪,我没有天生的光环和长辈加持,影响力是靠自己赚来的,人脉是靠自己赚来的,气场是练出来的,而且很多机会需要自己主动去争取。
我不喜欢跑会,攒局,换名片,但只要我知道有个厉害的团队,有个厉害的人才,我总是会主动去想办法接近一下,看能不能找人引荐认识一下。后来我发现这里存在正循环,因为厉害的人的朋友往往也很厉害,很容易就认识到更多厉害的人,厉害的团队。你说是不是每次都有十分明确的目标和动机,真没有,大部分都只是希望先认识了再说,但保不齐未来会有怎样不可思议的合作机会。
我跟我厦门合伙人提到过,我说厦门厉害的人才,厉害的研发也好,设计师也好,游戏策划也好,运营也好,你说你挖不动,这事不怪你。但第一,你要去认识他们;第二,你要让他们能认识你;第三,你要能随时请他们喝咖啡,聊天。这是要努力去做到的。
我在厦门的那几年,我敢说基本上是能做到的。
我在新加坡的这几年,就中文社交圈来说,也基本上快做到了。
真的,多去试试,没那么难。
不要留在舒适区。
文中广告测试完毕,收入太低,不值一提,近期不再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