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4-05 10:30:00 +0000
说个题外话,美团收购摩拜这事,对比旧文 绑架式创业
基本上全在我说的范围之内,短期内大量巨额融资,市场高调,最后收购价格与最后一轮融资价格相差无已(其实低于最后一轮融资价格)。而且一年前旧文发时,一堆人说这个东西很快就有盈利,各种开脑洞的盈利策略都敢说,说我不懂,到现在是不是赔的玩不下去了,是不是那么多的融资最后都烧光了,是不是所谓很快就能盈利,跟贾跃亭说他下周就回国一样。ofo也是,亏的裤衩都没了,靠阿里输血勉强活着,从古典互联网的财务分析角度,财务回报率简直没法看了。(当然对朱啸虎而言是成功案例,不服不行。)
唯一我没猜对的是,我真没想到王兴会跑出来当接盘侠。我只能说王兴野心很大,不甘心只做二线巨头,祝他好运吧。
一月份去北京拜会了一个互联网投资领域的前辈大佬级人物,聊了一些关于这方面创业投资的理解,刚越写越长喧宾夺主删掉了,以后有机会单写一篇。
所以热点分析我就不写了,该说的以前都说了,一年前的东西拿出来再看看,比那些只会马后炮自媒体靠谱吧。然而点击率还是马后炮的高,哪说理去。
回到今天主题,招聘成本与优化,其实以前写过, 企业面试需要几轮 这里提到过一些,但觉得还不够。
1、招聘成本的构成
大部分企业计算招聘成本,只计算了hr的人力成本,以及外部的招聘发布,猎头等成本,其实这里很关键一点,是公司内的各种核心人员面试的时间和机会成本。
这个成本,我上次说的其实有问题,我说这些人薪酬很高,他们时间很宝贵,所以算下来这个成本惊人,错了,不该这么算,实际上往往更惊人。
对企业来说,计算的不是他们的薪酬成本,而是他们的机会成本,假设一个核心技术经理,年薪是100万人民币,工作时间有10%在招聘(很多都不止的,招聘不仅仅是参与面试,可能还涉及简历的筛查,与hr的讨论,以及很多其他繁琐的事情。),我们计算下来成本是10万人民币,这是第一感,但多数情况下可能更高。
这个技术经理可能是某巨头的核心业务经理,每年努力工作给公司的贡献价值可能是500万,甚至1000万,甚至更高,现在你再算算他10%的工作时间,对公司的成本是多少。这么算是不是夸张了,其实真不夸张,对很多企业来说,时间成本可能真的特别特别贵,甚至影响到一些业务生死存亡。
要是夸张点说,我们再把这个成本乘以市盈率算算对公司估值的影响,光一个核心技术经理的招聘成本,吓人的数字就出来了有没有。当然我觉得这个算法确实过于夸张了。
正确理解成本,然后我们做个最基本评估,可能我们无法量化那些人的贡献,但我们至少可以评估一下,一个企业里,核心技术,业务人员,管理者用于面试,用于招聘的时间是多少对不对。然后我相信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可能真的会大吃一惊,这个数字绝对不是可以随便无视掉的。
然而基本上,我相信,基本上没有哪个公司统计过这样的数据。
招聘是企业的未来,一切成本都是值得的,这是政治正确,但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并不是说,成本越高,效果就越好。
2、招聘效果的评估
脱离评估标准谈优化都是耍流氓,这一点我以前分享技术优化方案的时候应该也强调过,没有效果评估的基础,我怎么知道优化是对的还是错的。
怎么评估效果呢,其实可以先定一些简单指标。
招聘进来的人的持续留存率。
绩效表现的分布,升职加薪的比例。
然后基于不同业务岗位,不同面试官去统计,虽然个例可能说明不了什么,但统计意义就有价值了。
如果一个面试官招聘进来的人普遍后续表现都不错,而且离职率低,对企业而言,这肯定是值得赞许的行为。当然,你非要较真抬杠,不同企业的标准不同,可能这些表现不错的人只是这个企业扭曲价值观的符合度不错,但这个话题不是今天要讨论的,所以我特意说前提,对企业而言,这肯定是值得赞许的行为,至于企业价值观是否扭曲,是交由市场去裁决和处罚的,不是你我。(怕抬杠综合症发作。。。)
3、面试经验和教训的分享与总结
很多技术专家,产品大牛,运营高手,可能本身业务能力杠杠的,水平超高,但是不是代表他面试水平高,这个,说不准了,当然大部分情况下,一个牛人可能分析问题,分析人的能力和思维方式都很牛,但讲真,每个牛人可能还是会存在一些短板的。
那么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这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由对口的产品技术专家面试,人品和其他基本素质由hr面试,可能可以规避那些牛人的短板。
但,即便如此,技术面试也存在一些缺乏经验,看走眼和选错人的现象,而且这事其实挺常见的。
特别是现在互联网企业往往发展很快,一些90后刚工作没几年,晋升很快,从菜鸟变成核心,突然担负起部门管理和面试的责任,认真说,还是存在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
更不用说,面试其实是个双向过程,不仅仅是挑选人才的过程,同时也是被人才挑选的过程,一些缺乏经验的面试官在面对高级人才的时候,表现不佳,可能你给了offer人家也不愿意来。 在知乎的一些热帖讨论里,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我们常说,面试者要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有没有想到,面试官要给面试者留下好印象。
我举个例子,某个面试官对应聘者的问题是,你知道什么是TMD么?应聘者,问号问号问号,面试官洋洋得意,是头条美团和滴滴,我们公司现在是新三巨头之一,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
读者可以自行感受一下,讲真,别人跟我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我都不知道。
以前我刚去厦门,开始负责4399厦门业务的时候,招聘的时候其实也挺啰嗦,说实话效率真不高,基本上来面试的等于听我上一堂课一样,当时的想法是,公司在技术圈完全没影响力,很多时候我们是没的选择的,offer发出去人都不来,大公司的人是体会不到的。这时候面试其实更多是我们想办法让人来,我们很清楚那些面试的都是撒网投简历的,过来看看而已,来了就好,慢慢培养么。所以面试的过程,更多是讨好应聘者,让面试者觉得,哎呀,这公司技术不错,能学东西。至少能吸引有心学习的人来。
后来技术影响力出去了,口碑建立起来了,相对来说就不用那么啰嗦了。
其他的一些可能优化效率,节省成本的方法,在前文 企业面试需要几轮 已经提到了,按逻辑来说,本文应该是前文的前传,这倒很符合一些电影发布的规律,发完结局发前传,嘿嘿。
其实扪心自问,之前我自己招聘也有很多不足和值得优化的地方,当时也没有特别把这个当回事,但想想其实这里提升空间真的很大的。
【强插腾讯文中广告】【貌似海外看不见】
简单总结
1、评估面试成本,特别是占用业务人员的时间成本。
2、评估面试效率,每个面试官平均多少时间面试可以招聘到合格的人才,每个面试官的招聘结果,平均流失率是多少,平均表现如何?
说实话,如果一个特别重要的核心人员,而他招聘效率极低,可能算下来帐发现他不要参与招聘对公司价值是更合理的。我觉得巨头里这样的人和事情可能会有的。
3、组织面试官的经验与教训分享,行成知识库,方便新的管理人员,骨干人员快速掌握面试的技巧和能力。
经验就是,优秀的人才是怎么招进来的,哪些素质在面试的时候可以看出来,具有怎样的共性。
教训就是,不合格,或者不稳定的人是怎么招进来的,哪些特征是面试的时候可以看出来但没有看出来,或者看出来但没有当回事的。
另外的经验教训就是,是否存在心仪的人才拒绝了offer的情况,以及为什么拒绝?
4、要强调一个概念,面试官对外也代表了公司形象和影响力,虽然可能是一个个体面试,但面试者存在口碑效应,以及社交媒体的使用,要注意对面试者的感受,需要一定的尊重和正面印象。
以前我在处理校招的时候,经常会强调一个观点,可能我们影响力小,吸引来的学生不多,但要想办法让来的人成为种子,在他们的同学中散播针对我们的正面印象。
此外,本文不涉及hr及猎头的效率优化,毕竟我不是干这行的,而且这方面相信有很多专业人士做过更有价值的分享。
就这样,希望大家招聘愉快。
今天开通文中广告,测试一下效果,后续我会逐一测试不同品类转化。如果遇到你们不喜欢的广告,不好意思,是系统推荐的,不是我选的。腾讯不给我开互选广告,文中广告也是全开放了我才有的,毕竟不是知名大V。
然后无耻的加上赞赏二维码。
题图瞎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