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z的心得与分享,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前人挖坑,后人仆街

发布日期:2017-06-27 16:09:03 +0000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相信大家都知道。

但很多时候,现实往往是反面,也就是本文的标题,前人挖坑,后人仆街。


案例说话


1、新加坡政府这些年来,有一个教育政策,通过给中国留学生奖学金,吸引中国人才去新加坡读书,一般都是选拔各地优秀的应届生。当然,这不是免费福利,对方要求接受奖学金的人才,签署一个毕业后需要有至少六年,在新加坡就职的工作协议。(解释一下,还是需要自谋职业,这份协议不会管工作分配,也不会指定效力单位,只要是新加坡本地的企业即可,跨国巨头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也没问题。比如google新加坡,facebook新加坡,只要能应聘成功,肯定是没问题的)


是的,我知道很多留学生吐槽,说这个协议不公平,说新加坡没有合适本专业的好工作,说希望去欧美继续深造,说违约的条款过于苛刻,等等等等。


我们也知道新加坡政府做的不是赔本的买卖。他们所期待的回报肯定大于他们的付出,所以一些中国留学生觉得这个奖学金拿的吃亏,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问题是,既然你签署了这份协议,这里是存在一个契约精神的。


很多“聪明”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了违约。拿到毕业证书后,直接回国,或者去了欧美,大不了以后不再去新加坡,你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这还不是最坏的,还有这样的案例,希望导师给推荐信去欧美名校深造,但几年内不在新加坡,这怎么处理呢,各种苦求导师给担保,信誓旦旦承诺毕业后一定回坡效力,不会违约。结果欧美名校毕业后,直接留在了美国或回了中国,找了一份高薪工作。然后这边怎么办?违约责任追责担保人,好心的担保导师被逼无奈,连带赔偿了违约金。


所以今天,新加坡高校的教授,基本不会再给中国留学生做担保。


去年,新加坡教育部公布政府预算和支出亏空。老百姓一看,中国留学生的违约率相当的高,很多人就出来骂政府,本土的学生都还是要花高昂学费读大学的,中国来的学生不用花钱,还都违约跑路了。


这还不止奖学金和违约金的事情,十多年前或更早,新加坡的很多政策,办银行卡啊,办电话卡啊,办这个那个手续啊,对于中国留学生,其实是很友好的,拿学生证很方便的就可以全部搞定,后来违约的越来越多,不告而别的越来越多,欠了钱跑路的越来越多。对留学生的政策就越来越不友好,需要本地人担保,到后来本地人也不敢担连带责任,有亲戚朋友的还好说,举目无亲的留学生,再想重建信任,其难度已经越来越高。


现在,当然还有很多国人会觉得无所谓,新加坡有什么值得去的,不给奖学金又怎样,不去又怎样,谁稀罕。问题是,不遵守契约,不守信,把名声搞臭了,把同胞的路堵死了,真是一件挺让人愤恨的事情。


话说回来,如果真有其他地区的好机会,是否真的要把自己绑死在新加坡?这还真不一定,我知道一个小姑娘,也是我的读者,也是拿着新加坡政府的钱在新加坡读的书,学霸一个,后来应聘的facebook新加坡,然后发现,美国facebook的待遇比新加坡好多了,于是申请转岗去美国,那么这个合约怎么办呢?既然那边待遇更好,就认缴了违约金(其实就等于归还了政府的奖学金,大体相当于自费在这边读了大学。),这算是按合约解约的,政府也不会留坏记录,信用上也没有问题。


2、前几天在厦门,跟一个海归创业者聊天,是给传统品牌做网络营销的,谈到一带一路的话题,说帮助中国企业发展海外市场,做品牌升级,是不是有机会。


那,我说了一句挺残酷的事实,其实,很多中国产品出海,不是品牌升级,是品牌降级。


此话怎讲?海外的中国产品,两种,一种是中国最好的,比如华为,小米,oppo,vivo,确实杀出了品牌。但这种,实话说,只在少数行业和领域出现了;另一种,说来惭愧,是中国最烂的,我讲真一句,就是比你在淘宝上买到的还要烂得多的东西。


新加坡有一个森林广场,是很有名的口碑很坏,骗外国人的数码产品市场。那里有不少中国产的山寨机,有多山寨呢,我们知道中国有很多二线品牌手机,不是很有名,但也有一定的用户规模和口碑,比如小辣椒手机,类似这样的。但在这个市场里,除了我们熟知的一线品牌,就是完全没有牌子的纯山寨,国内的二线品牌这里完全看不到。 我曾经问过一些懂行的人,他们讲,只有这种完全没有品牌的,完全不知道厂商的,利润率是最高的,你甚至完全不知道真正的定价应该是多少。但凡有点品牌的,网上搜一下,淘宝上价格都看得到的。


不止手机和电子产品如此,还有卫浴产品,中国其实还是有不少卫浴品牌的。新加坡这边你看不到中国知名的卫浴品牌,但整条街所有便宜的卫浴产品,都是中国生产的,经销商有时候会骗你,说是马来西亚生产的,但催发货的时候,送货商会说,中国的船还没到,货还在广州。道理同样,因为没有品牌,所以网上你搜不到可以参照的价格,经销商有更多的定价机会。


我们知道,中国商人很拼,很早就闯出去,全世界的卖东西,从欧洲到俄罗斯,到北美,南美,到处都有中国的商品,中国的产品在销售;我们以前认为,出口商品都是质量最好的;但其实,所谓质量只是一个准入门槛(欧美准入门槛高一点,所以还是会稍好一些),但凡通过准入门槛,或者某些市场(比如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国家),某些领域没有准入门槛,商人逐利,利润率是第一位的。


在利润率的诉求下,我们出海产品的成本往往极低,质量极差,很多国家说中国产品质量低劣,我告诉大家事实,除非是准入门槛极高的国家,或者准入门槛极高的商业机构(比如某些知名的会员制连锁超市)里,或者是西方品牌监理下中国生产的货品;否则,我们在海外看到的很多中国产品,很可能比淘宝上我们买到的要差很多。


海外卖中国商品,二线品牌不如没有品牌;因为二线品牌既没有知名度,也容易被熟悉中国市场的人查到国内价格,定价上无法随心所欲。而没有品牌,在利润率的诉求下,质量可想而知。


是的,第一批出海的商人靠当地人震惊的低价策略掘到了金,淘到了宝,在以赚钱为唯一目标下不断压缩成本,用最烂的产品快速变现获利,但中国产品质量低劣的名声,就留存了下来。而后来者,要想真的说服别人,相信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口碑,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投入。


3、去年吧好像是,我跟几个同行的朋友去越南考察市场,拜会了当地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其中给我们做翻译的是一个本地小姑娘,中文讲的比很多国人还好。居然是清华大学毕业的,这个小姑娘之前在中国几个互联网公司,游戏公司呆过一段时间,然后回越南家乡发展,我就好奇问了一个问题,我说你在这边,是喜欢去当地公司,还是中国巨头在越南的分公司呢?因为当时正好我也有朋友要发展越南业务,需要懂本地市场,又容易跟中国这边团队沟通的,显然这样的人才是理想的人选。而且说实话,了解了一下,她的薪酬实在不算高。(比国内清华应届生的行情价低多了,当然,清华对留学生的入学标准和毕业标准肯定比咱国人要低多了)


结果这个小姑娘回答很让我惊讶,她表示愿意呆在自己本土的公司里,不愿意去中国公司,我就很奇怪,我说中国公司给的待遇不是更好么。她说确实是中国公司的待遇比本土公司好,而且薪酬高很多,但问题是,很多中国巨头在越南,浅尝辄止,公司三个月,半年,没什么成绩,就撤了。他们本地人又要重新找工作,而这种经常变换工作的简历,在找新工作的时候是很吃亏的,所以,她们觉得还是本地公司稳妥一些,可以长期持续发展。


重翻这个例子是因为乐视美国基本上撤了,搞砸了。很多国人幸灾乐祸,但我说一句,其实这对后面更多的中国公司,去美国发展业务,开拓市场,都是一个非常坏的事情。


一些中国公司,很多东西没想清楚,没钻研透彻,去新市场,开始画饼,表决心,为了获得当地政府支持,各种承诺,最后发现有困难,市场没想象的好,或者各种其他原因,撤了。自己的损失是小,对中国企业形象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后续的企业再去发展业务,就会很难。


这块必须说,撑住中国企业信用的,还真是华为,当然,华为的做法有点过于极端,从人性角度来说,我认为有点过了,在一些战乱,政局不稳的地区,各种欧美的运营商,系统承包商,为了员工安全,都撤出了,但华为还在。所以在海外各个地区,几乎都能遇到华为系出来的人创业或协助其他中国企业出海,他们所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就真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


简单总结一下,中国企业出海的越来越多,中国人才也开始在全球扎根发展,信用和口碑是一个非常需要传承的事情,虽然我们常说不要轻易打标签,不要用个例来替代整体,但实际上,每个国人,每个中国企业,在外的表现,在当地人眼里,都代表了中国。


以上三个领域,其一是人才;其二是产品,其三是企业,都希望都多一点格局,多一点信用。


信用和口碑的积累,需要成百次,上千次的契约完成积累,而失去信用,可能只需要一次的违约。


我们的一些先行者,只图自己方便,只为自己利益考虑,耍小聪明,贪小便宜,赚快钱;而后来者,就要用十倍,百倍的成本去填坑,才能把信用的损失弥补回来。


我们做游戏发行,以前有员工问过,有些刷榜的渠道,投入不高,效果据说不错,要不要试试。我说圈里同行都是行家,我们只要刷一次榜,也许赚到便宜,但不可能瞒得过同行,刷榜的标签就贴上了,以后我们做其他产品,做的再好,做的再成功,别人也会认为我们是刷上去的,再想吹牛得瑟,人家也都不信了,这个口子,开不得。


希望各行各业同仁,在拓展海外市场的时候,除了让自己赚到钱外,多做一点给后人乘凉的事情,少做一些给后人挖坑的事情。 口碑和信用攒下来,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目光长远一点,格局开阔一点。




题图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