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03-22 14:42:48 +0000
前段时间有一个读者投稿,我觉得挺有代表性,但纠结了好几天不敢发,主要是,感觉发出来我就变成咪蒙了。
咪蒙的助理月薪5万,这事开始刷屏,当然,就事论事而言,价值观很好,努力,勤奋,不走寻常路,于是发达了,但作为个案,这事的逻辑本身有硬伤,因为这里的关键是咪蒙自己,如果咪蒙这次创业不成功,或者没那么成功,一个再努力,再聪明的助理也做不到月薪5万,必须承认,这是因为咪蒙的创业获得了飞一般的发展,才让这样的人有这样的机会。当然,你可以说这是相辅相成的事情,但请相信我,在这个案例里,咪蒙本身是不可复制的核心要素。
不可复制的个案永远存在,多离谱多夸张的都有,而且真相和宣传又往往脱节很大,比如某个大佬发迹成巨头了,给当年大学同宿舍的哥们一个优渥的职位,如果说这个人有才有德到也合理,举贤不避亲么,问题是既无才又无德,先把业务部门搞得乌烟瘴气,然后去后勤部门又大捞特捞,原本月薪就已经是好多个五万了,还不满足,上下其手。就这样在公司里逍遥了十年,劣迹上下皆知,最后大概或许是老板娘实在看不过去了,出手整治,一下子锒铛入狱。如果我们只看前半截,该怎么总结呢?一样有人歌功颂德,公司内刊和外面PR一样不断鼓吹说这个人如何优秀有见识,如何为公司竭尽全力做出卓越贡献,这种说辞,如果不是知道内情的,如果不是最终被治罪,谁又能看得出来?(我就知道你们喜欢这种八卦,不过写八卦不是我的常态,喜欢IT八卦的建议移步“老道消息”,但请记住,八卦虽好,无助成长)
所以,拿高薪的关键是,有人觉得你值,而且这个人还有钱给。那么当然,如果你够努力,够聪明,眼光好,会增加这个概率,但我能说,大部分人其实只是糊里糊涂的被时代选中的么? 比如十多年前好几个好朋友进腾讯,也只是觉得好歹是个不错的公司,而且也真的没啥太好的机会进其他巨头,谁知道腾讯现在辣么牛逼啊!
我们可以让自己更聪明,更勤奋,眼光更好,增加一些赢的概率,这个是要鼓励的,但如果把这种个例当作是必然,那真的是脑子锈逗了。
所以回到今天这篇投稿,之前发的文章 影响力阶级 有读者说,他知道一个很好的朋友,完美诠释了这篇文章,那么我就让他分享出来,但是必须说,这样的案例,我确实还是知道一些,甚至包括我自己,都没少沾影响力的便宜,但依然是个案,依然不能作为绝对的范本,希望读者理解。 增加影响力,有助于增加你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但最终会带来多少收益,甚至是否会带来收益,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结论。
以下内容,经过作者授权,其所描述人物亦获得了作者授权,原文引用如下,部分修改调整。
看到caoz公号里对未来自身价值的思考,
我想起了自己一位朋友,通过公号平台改变了自己人生的故事。
我与汽车金融也有一些缘分,也由此见证了一位同事的藉由微信公号的升空之旅。
在我进入某车网做一名普通产品经理的时候,KK还在远离互联网中心的沈阳, 做着一名汽车金融公司的普通员工,有一天,他看到了微信公众号, 带着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旅。
kk当时并非擅长写作,所以在断断续续一年多的写作之旅,他很少有原创,更多的是转载。 也由于他的工作性质,内容都聚焦在汽车金融领域, 逐渐的也有了几百名粉丝。然而不到3年, 他的三次飞跃却让我望尘莫及。
第一次飞跃:kk接触公众号也接触了更多的互联网,他对眼下的工作结合互联网,有了一些理解,并数次完善, 形成了他对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思考文章。 汽车金融是重度垂直领域, 他的文章被时任某车汽车金融平台的副总经理看到了, 邀请kk到北京一聊,宾主尽欢,副总邀请kk来某车一试, 觉得是个机会的kk毅然决然的加入了某车。此时, 公众号起到了垂直媒体的链接作用, 把他个人的才华在一个小圈子进行了扩散,并连接到了他的伯乐。
真正进入到互联网产品后,kk很好学,不断学习和积累,并开始注重维系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充分进行沟通和挖掘, 逐渐认识到汽车金融圈里的各色人等,并由此萌生创意: 创立汽车金融小分队。这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俗话说得好,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群体的智慧是无限的, 更别说群体精英的智慧。kk在这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和关系链, 很多某车与汽车金融公司的合作kk都能进行牵头, 这既增强了kk对行业的正确理解, 又有效增加了与圈内人士的维系,扩散了影响力。
第二次飞跃:kk公众号形成一定影响力之后,另一家汽车网不甘寂寞,也要做汽车金融,找到了kk,希望利用他对汽车金融的理解,以及背后的资源和人脉。很快,该公司最年轻的总监出现了。在这个阶段, kk从一名普通的产品经理,一跃而成一条业务线的负责人, 带领二十多号人,让他也迈向了成熟。kk的公众号经过酝酿, 已经起到了平台的作用,大量的行内顶尖人士参与其中, 连接过万汽车金融圈粉丝。
第三次飞跃,是kk更深入了解汽车金融产业链之后,他也在思考,平台化模式受制于业务形态,受制于大公司制度, 如果才能做得更好,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我们进行了一次探讨, 他说出了他的观点:出来做培训,做连接器,彼时的想法并不成熟, 我鼓励他应该尝试,如果有投资人愿意投资, 那说明你的方向是对的。很快,kk拿到了很多个人投资者的投资, 创立了团队,业务方向主要是做汽车金融行业的SP连接器。 并稳健的发展进入到了A轮。在此期间, 其公众号承担了启动阶段的角色。
以上简单的描述,却汇集了一个人通过微信公众号连接一切的思路,把自己放到了垂直领域的舞台中央, 最大化了自己的品牌价值和连接价值,甩开了同龄人一大步。
以上为投稿文章, 基于影响力改变人生的案例,我所知,我亲历都有一些,包括我经常推荐的85后牛人,大玩家张磊,最早只是一名普通的程序员,其创业历程也很类似,与他的日常文章分享所建立的影响力紧密有关。
但关键有三点,第一,你自己的能力和见识,可以提升到什么境界。不是说想的多,说的多就好,最近也看到一些读者天天分享行业点评,说句难听的,别学评论家,全都是虚的。 第二,能不能在合适的时间,遇到欣赏你,愿意给你机会的人。 你分享的好,影响力到了,这个机会会有,但毕竟不绝对,也许时机错过了,也许一两个意外就错过了,都有可能。第三,你是否有判断力,找到你最适合的机会,你影响力到了,好多人找你合作,给你机会,你选了一个看上去很好,事后呵呵的,这事怨得了谁。
所以,成功是否可以复制,还是要因人而异。
下面,公布一些数据结论,后续与今天主题有关
我几天前分享 我的小密圈运营报告 ,当时用户注册是2790人,那么三天时间后,也就是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下,是3280左右,这个数字在链接进入的页面可以看到大略,今天你们可以看到是3300+,三天的新增注册是 480+,在我设置的题目里,是400-600选项,你猜对了么。
这个数据,符合我的预期,但有一个数据,却比我预期低很多。
我前段时间吹牛说,我的公众号春节后新增一向不错,但没想到,发布这篇文章后,退订率突然增加,新增正常的情况下,连续两天的净增只有两位数。(昨天什么都没写,净增还有三位数)
我大概思考了一下,可能的原因是这样的,有些读者会觉得,妈的,天天说别人忽悠割韭菜,自己也找个借口来割,老子不信你了。
这也是今天要说的事情,同一篇文章,同一份数据,每个人看到的,理解的,是不一样的,就比如那篇关于小密圈运营的文章。
是的,作者夹带私货,有私心,还特么的收钱,但话说回来,这个数据,有的人研究社区运营,就会觉得这个数据作为参考,对理解社区运营有帮助,有的人就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作者自吹自擂为了圈钱。
那么除了数据本身之外,还有就是我是如何试图分析数据,和理解数据的,中国互联网,要说分析数据的技术能力,实话说,比我强的大把,我徒弟,我徒弟的徒弟,现在都比我水准高。但要说对数据的理解能力和解读能力,我自认为还是可以站在一线的位置上,那么,如何排除干扰,去对每一个影响数据的因素做评估,做判断,做解读,这其实是很多数据分析师需要面对的挑战,而且,也是技术,乃至AI短时间内无法覆盖的领域。
就文章理解而言,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收获。
两种倾向,我觉得都需要竭力避免
一种是被作者的情绪和观点盲目带入,不加判断。
一种是盲目批判,不去试图理解文章的价值,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判断,甚至标签化的判断。
其实不说别人,我也经常陷入盲目批判的状态。
今天的文章部分来自于投稿,所以作者名称标记为我和投稿者,今天赞赏收入,三天内赞赏收入与投稿者五五开。